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跟孩子说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其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然而,这句话真的有用么?
曾经看到过一个在武汉街头的测试,在测试中,记者通过用“找妈妈、出去玩、给糖吃”等理由,短短几分钟就诱导孩子上当了,这个结果,让所有家长一惊。
明明告诉了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什么孩子还会屡屡被骗呢?
其实,孩子只是孩子,他们的年龄尚小,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也尚未完全形成,一旦陌生人站在孩子面前,拿着喜欢的玩具和零食逗孩子开心,孩子就会认为“这位叔叔真好”,完全没办法分辨清楚对方到底是“好叔叔”还是“坏叔叔”。
孩子本身缺少防范安全的教育,单单只对孩子强调“不要和陌生人走”,是没有用的。
因为当陌生人说出父母的相关信息,并告诉孩子说自己是父母最好的朋友时,缺少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的孩子,便会马上相信。
然而,“别和陌生人说话”,会使孩子产生怎样的认知错误?
遇到危险不懂得寻求帮助
曾看到这样一个新闻:
一个11岁的男孩,在参加“童子军”野外露营活动时不慎与同伴走丢,因为这个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反复强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话,于是每当有救援人员路过时,他就会刻意躲起来,错过了无数次获救的机会。
直到第4天,已经奄奄一息的他才被获救出来。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路易斯·科佐利诺曾说过,一个孩子的生存竞争力,不取决于他自己能够独自做多少事,而取决于他能轻松的获得多少他人的帮助。
更何况人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人与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我们不仅需要独立做事情的能力,还需要寻求他人帮助的能力,这两项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缺一不可。
让孩子误以为“熟人就是安全的”
相信前不久关于杭州被害女孩章子欣的事件令人无比痛心,但同时,这一事件也在告诫我们:
熟人犯罪对孩子造成的威胁是不容忽视的,即使是认识的人,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我们不能轻易地把孩子交给他们。
“陌生人很危险”就犹如一场思维迷宫,孩子很容易在这种迷宫内走失,反复和孩子强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就是向孩子反面强调“熟人就是安全的”这样的一个问题,然而却有很多的案例表明,“熟人也有不安全的”。
因此,我们要向孩子反复唠叨的,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话,而是告诉孩子:
如果有人做出了让你不舒服的事情,即使是认识的熟人,也要学会坚决地拒绝,然后立刻向父母寻求帮助。
//////////
再身经百战的父母,也会在一件事情上瞬间“认怂”,那就是:在孩子身上,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别和陌生人说话”,是我们常常向孩子唠叨的一句警告,实际上对孩子的安全意识建立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尽可能远离危险呢?
让孩子懂得寻求帮助
不是所有不认识的人都是危险的,也不是所有认识或熟悉的人都是可信赖的。
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将周围的人划分为“值得信赖的人”、“熟悉的人”、“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相信这样划分出来会比单单一个“陌生人”要来得具体清晰。
一定要给孩子列一个“可信赖的人”的清单,这中间还包括家长,同时也包括像警察这样的陌生人,杜绝吓唬式的“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在遇到危险和困难时,向这些“可信赖的人”寻求帮助。
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孩子和陌生人说话的机会,比如迷路时,可以鼓励孩子主动询问路人,但我们肯定要在远处观察,以保护孩子的安全。
与陌生人进行直接的交流,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学会感受对方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说话方式和内容等,以此把握自己心理的变化,让孩子一旦捕捉到危险的信号,就能本能快速地反应过来。
学会识别危险的信号
要让孩子熟知,对方的哪些行为和危险信号是需要引起警惕的,比如大人向孩子寻求帮助时、不认识的人给零食玩具等等。
父母要将这些危险信号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一旦遇到这些情况,要有安全防范意识,学会坚决地拒绝。
而这些危险的信号,不仅仅针对“陌生人”,也应该包括所有不在“可信赖名单”上的人。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危险情况
角色扮演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意义非凡,它不单单是娱乐和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危险情况,更有益于保障孩子的安全。
我们大家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模拟一些常见的危险情况,让孩子在游戏中建立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真实反应和应对措施,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比如,让孩子演练走丢后自己该怎么办,观察孩子的反应,并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1.保持冷静,尽量不哭;
2.筛选求助对象,比如警察、带着孩子的阿姨、穿制服的保安等;
3.外出时要提前约定好等候的地点,比如封闭商场大楼的服务咨询点等;
4.熟记基本信息,自己和爸爸和妈妈的名字、手机号码等;大龄孩子可记住自己的学校或家的地址,幼龄宝宝可以配备一张随身携带的信息卡片。
出门在外,父母要谨记以下几点:
1.出门游玩前,一定要指定“孩子由谁来看”;
2.在孩子身上放联系卡和家长的联系方式;
3.公共场合,绝对不能留下孩子一人在原地等待;
4.出门前提醒孩子遇到危险时懂得向警察叔叔等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与其不切实际地让孩子分清好人与坏人,还不如教孩子在接触陌生人时如何保护自己。
安全教育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家庭教育。
对于防拐防骗这件事,如果父母单单告诉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拿陌生人东西”等,是最没有效果的安全教育,而让孩子懂得避开危险,既是父母的本能,也是父母的职责。
对我们来说,每一份对孩子的安全防范教育都不多余,绝大多数的儿童走失案例,大都是因为父母亲人的大意,给了坏人可乘之机。
因此,我们与其让孩子明白世间的“暗”,还不如让孩子学会寻找生活的“光”,在防范孩子走丢这一方面,我们肯定不能放松警惕!
小编说
“安全教育”不该是给孩子树立一道隔绝世界的厚厚的墙,而是帮助孩子打开心里的那双眼睛,让他们明白哪些是危险的环境,怎样是不舒服的感觉,以及可以如何求助避免。这才是安全教育的真正核心所在。
孩子爱出风头,是应该鼓励,还是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