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究竟诊治什么疾病?过去往往鲜为人知。近年,随着糖尿病患者和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不断增加,人们逐渐认识这两大疾病是内分泌科主要诊治的病种。专家介绍说,过去内分泌疾病不多见,大多和人的高矮、呆傻有关系,内分泌科属于小科,现在不一样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大,所有的富贵病都和内分泌有关系。专家指出,现在内分泌领域几乎所有的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性腺疾病等问题,均呈现年轻化趋势。如果早发现,早治疗,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节约社会医疗成本。
甲状腺疾病与加碘盐
专家教授在学术年会上专门就“盐里加不加碘”的话题举行专题报告。他指出,当年内分泌专家提出了加碘盐倡议,现在又提出反对声音,两者并非绝对矛盾,而是有其背景。
数十年前,在北京郊区大兴县的村子里,可以看到许多人个矮、嘴大、头大、人傻,这叫“地方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大产生的原因是缺碘,中国内分泌界泰斗、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教授花了约三十年的时间倡导在盐里加碘。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广加碘盐。在北京、天津,大脖子病逐渐消除,随后又推广到贵州、云南等偏远地区。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立法在盐里加碘。
碘盐的推广对于国民素质、尤其是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专家通过一系列调查和研究发现,盐里加碘对高碘地区具有反作用,如导致甲亢和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增加。
专家教授经过大约五年的研究,证实了在一些高碘区,例如辽宁,如果再在盐里加碘,就容易诱发甲亢和甲状腺结节的发病。
糖尿病与胰岛素泵
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大约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4000万。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平均约6,40岁以上大约12。内分泌专家指出,糖尿病总人数的增多,牵涉到很多问题,比如加重社会负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由于糖尿病影响全身各个部位的血管,因此全身重要的脏器,如心、脑、肾和眼等均会出现问题,没有任何疾病能像糖尿病对人体损害范围如此之大。
本次会议发布了《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胰岛素泵是一种可以持续为糖尿病患者输注胰岛素的装置,形如一个BP机。它与动态血糖监测相结合,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精确地控制血糖。母义明教授介绍,《指南》是中国内分泌专家在全球率先制定的针对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疗法的参考规范。指南明确定义了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症和治疗规范,为医护人员向糖尿病患者建议胰岛素泵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避免胰岛素泵治疗的过度或者治疗不足。
性腺疾病与年龄
母义明教授指出,在许多人眼里,与性发育有关的疾病,以及性腺问题造成的疾病与己无关,但事实上性腺疾病可以发生在多个年龄段。例如,男人随着岁数越来越大,乳房越来越大,女人随着岁数增大乳房越来越小,这些都是性腺问题。
又如,男性性功能障碍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调查结果是60-70,过去糖尿病病人看病时既不重视也不好意思说。专家指出,糖尿病性功能障碍患者应该早作诊断,让医生帮助选择合适他们的疗法,这对于改善他们的生命质量意义重大。
另据统计,大约10的青少年期孩子有各种各样的和性发育有关或者性腺相关的问题。像多囊卵巢综合征在年轻女性当中已经很多见,月经紊乱、闭经或者是不育的患者中有10是此种疾病,如果及时发现和治疗,多半病人可以治愈。
此外,专家指出环境对性腺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西方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伦敦的地下污水管道,老鼠们的精子活动度只有三十年代的30,是各种刺激性的污染导致的。现在男性生育功能下降、精子数量的下降,跟白色污染(如以前普遍使用的装盒饭的饭盒)很有关系。
专家特别强调,在性腺疾病领域,其实有很多遗憾的事情,因为有很多疾病,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是很多人因羞于启齿,直到60岁才被诊断出,从而延误了治疗。
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浑身无力、容易疲劳、头脑不清爽、手脚发凉……如果你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你就要当心“慢性疲劳综合征”了。这是现代医学新认识的一种疾病,特点是这些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反复发作,经充分休息也不能解除。
经常感到疲惫不堪,是典型的“亚健康”状态。我们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是指没有器质性病变,而只有一些功能性改变的状态,又叫“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这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中间的过渡状态,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没有疾病,但是主观上却有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和心理感受。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会造成体力和脑力的疲劳状态。这时的疲劳是一种生理上的“警钟”,提示人们应该休息。短时间内的过度活动所造成的疲劳,经过休息可以调整;但是,长时间超负荷劳作,就容易造成疲劳的累积,引发过劳,这时,就离疾病不远了。
当你出现以下症状时,就应该特别留意了:浑身无力、容易疲劳、头脑不清爽、头痛、注意力不集中、面部疼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鼻塞、头晕、肩膀疼痛、颈部酸痛、耳鸣、眼部异物感、起立时眼前发黑、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多梦、失眠、手脚发凉、便秘、心慌气短、心烦意乱、坐立不安等等。医学专家建议您,如果您频繁出现以上的症状,要尽快到医院检查治疗。同时,多给自己一些休息的时间,如听音乐、健身、聊天。此外,还要正确对待生活、金钱、名誉,善待自己和家人。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有人因外伤而流血,发生这种情况时,你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有效止血吗?清华大学附属医院赵医师提醒,不正确的止血方法等于放血。
有些四肢受外伤的患者,本来是身体上很小而且不深的伤口,患者自己在伤口捆“止血带”,或让别人帮忙用手止血,结果伤口不但出血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多,有的病人甚至出现头晕、出汗、晕倒等急性失血休克症状。
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不正确地使用止血方法,不但不能阻断动脉血流,反而阻断静脉血回流,血液从伤口大量流失。
正确的止血方法应该是根据现场条件,用相对干净的软布直接压迫出血的伤口,一般伤口都能达到止血目的。如果伤口仍有出血,可增加压迫力量使伤口出血停止,同时要尽快到医院治疗或拨打120、999叫救护车到现场进行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