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最佳跳槽时机,或许你选错了
跳槽除了我们日常说的工资、领导等显而易见的因素,
还应该考虑什么样的问题呢?
到底何时跳槽?
如何跳槽,才是最好的选择?
1首先,我们说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最合适的选择。
适用于大多数的人可能不是一张精确到每天每月每年的计划表,
而是一个大概的心理预期:“我要一直从事xxx行业;我要在xxx岗位上一直做到高管;我要在xxx时候达到年薪百万;等等”。
一个良性的跳槽计划,应该和这个预期关联起来,当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规划出现明显差异的时候,或许是跳槽的所谓最佳时机。
比如,小李的职业规划是最终成为一个高级程序员。
刚毕业的时候,他因为经验不足和各种其他原因,暂时选择了行政这个岗位作为过渡。想着等时机成熟再跳槽去做程序员。
过了一年,他大概才知道所谓职场的意义,算是从心理上也进入职场了,且这一年的时间里,他越发觉得成为一名高级程序员是自己心理最期望的职业生涯,他这样一个时间段产生了要去拨正自己职业发展的心理。
然而,程序员入门比行政高,他并没什么优势,但是再耽误下去,离职业规划会慢慢的远,于是他痛下决心,用一年的时间去学习程序员相关的知识,积攒实习经验。
终于,一年后入职了一家中型公司,成为一名初级程序员。
从这个故事,我们大家可以看出,
小李的最佳跳槽时机,
看似是入职一年后,
但他真正实现良性跳槽是学习程序员相关知识后的一年。
他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有一个坚定的职业规划。
做好抗风险的计划,是很有必要的。
说通俗点就是,建议还是不要裸辞,
保证自己的日常生活不会崩塌,具体的计划我就不多说了,通过你自己的情况而定,
都是成年人了,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风险。
2再者,是否要做中短期的职业调整。
这个也应该成为良性跳槽的考虑因素。
看似这个因素和职业规划有点像,
区别除了时间长短,更在于前者或许不用跳槽也能做到,
比如,我的短期调整是希望升职加薪;是希望领导可以调整一下我们的工作量;是希望我可以加入某个项目组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内部实现的,如果内部不能实现,再考虑跳槽。
除了这些我们自己能左右的个人规划,一些硬性的因素,也不应该忽视。
3这个公司的发展。
一般分为两种
- 公司的发展趋势是否和个人的职业规划相符合。比如,你的发展期望是互联网金融,公司后来转型去做电商了。如果觉得无法接受,就可优先考虑跳槽。
- 公司经营不善,业务发展不良。唇亡齿寒,这是一定会影响个人发展的,特别是个人事业在上升期的人。这时候不要想着拿那点赔偿,之后能不能拿到足够的工资都不一定,早做打算为好。
4
最后,我们全篇都在说时机,
那最浅显的,
跳槽最好的时间就是金三银四,
这时候大量的岗位空出来了,
各个公司的预算也出来了,可以大展身手了。
做任何事情,一个良性的规划是成功的开始,特别是职业规划,
能让你不再陷入频繁跳槽,职业发展一塌糊涂的境地。
何时做什么,一步步走向成功,是最好的前程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