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刘森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展览部主任
责编 | 高佩雯
提到尖端掠食者,咱们想到草原雄狮,海洋大白鲨,却很少有人会想到白鲟——一种从前的常见鱼类,长江水生态系统中的最顶端物种。现在,它总算被宣告灭绝。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全体环境科学》在线宣告一篇论文泄漏,国际上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我国淡水鱼之王”白鲟,已在2005到2010年间灭绝。
报导一出,引起网上热议一片,网友纷繁谈论:“还没来得及跨入2020年,就要说永诀了?”也有人质疑:为什么十年前灭绝,现在才宣告?
论文通讯作者、我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解说:“之所以十年之后才宣告,是由于这不是我想看到的成果”。
实际上,国际学术界十多年前就想宣告白鲟灭绝,危起伟坚持再等一等,期望能出现奇观,在长江某些偏远水域再觅其身影。但是,2019年9月中旬,国际天然维护联盟(IUCN)在上海安排专家评价,承认这一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要点维护动物现已灭绝。
还未见过真身,乃至很多人第一次听闻其名,已是永诀,着实令人唏嘘。
淡水鱼之王,跨过亿年的活化石
作为尖端掠食者,白鲟是淡水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它是软骨硬鳞鱼,分类上归于鲟形目匙吻鲟科,为我国长江流域特有鱼种。据已有报导,其个别体长最大可达7米,体重超600公斤。
民间俗话“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中华鲟,象即指白鲟。因其吻部极长、状如象鼻,俗称象鱼。长长的吻,使得其头部全体长度可达体长一半以上,十分夺目。
白鲟 |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天然维护区鱼类图集
而现存的匙吻鲟科仅有两种(实际上现在只要一种,由于白鲟已灭绝),除了白鲟,另一种是生活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鲟。现在,跟着白鲟的灭绝,北美匙吻鲟成为这一科中的“独苗”。
被一些媒体误报为白鲟的美洲匙吻鲟,匙吻鲟科仅剩的“独苗” ,生活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 来自网络
硕果仅存,真实不幸。其实,匙吻鲟科前史十分悠长,最早的化石记载也刚好发现于我国。1994年在我国辽宁省凌源市距今约1.25亿年的热河生物群早白垩地层中发现了距今最早的匙吻鲟化石——刘氏原白鲟。
白鲟先人——刘氏原白鲟化石 |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收藏,刘森摄
这种亿万年前就出现的“活化石”,躲过了形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碰击,躲过了第四季的大冰期,却没有躲过20世纪初人类对环境的损坏。
人为活动,致长江生态全体濒危
国际天然维护联盟(IUCN)关于灭绝做出界说如下:“某一分类单元的物种的最终一个个别逝世,则以为该分类单元现已灭绝。假如无法确认最终一个个别逝世,在50年内没有发现该个别,就以为该分类单元的物种绝灭。”
此外,还有“功能性灭绝”。早在1993年时,白鲟现已被宣告为“功能性灭绝”。在学术界,“功能性灭绝”指该物种因其生计环境被损坏,数量十分稀疏,致使其在天然状况下根本丧失了保持繁衍的才能,乃至丧失了保持生计的才能。
白鲟是江海洄游鱼类,成长在长江的入海口及周围湖泊,但需求到长江上游进行繁衍。上世纪八十年代,跟着葛洲坝的建筑,阻隔了白鲟的繁衍通道。别的,长江日益频繁的航运、过度的捕捉、水环境污染等,也导致整个长江鱼类品种和数量急剧削减,无法支撑体型硕大的白鲟的生计。
作为长江生态系统中最尖端的掠食者,下级物种的强力影响者,白鲟灭绝,折射出整个长江生态系统全体濒危的状况。
人工繁衍,为何不行?
看到这儿不由有人要问:同为长江流域的濒危鱼种,中华鲟现已完成了人工繁衍,为什么白鲟不能用人工繁衍的方法将种群接连下来呢?
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白鲟仍是一种常见鱼类。作为长江重要的经济水产,每年捕捉量约25吨。跟着葛洲坝水电站的树立,整个白鲟种群数量出现断崖式下滑,1985年今后全长江再未发现白鲟麦苗的弥补群。
白鲟旧照,曾是常见水产 | 来自本次论文
及至20世纪90年代,尽管还能捕捉到白鲟的幼鱼,可那个时候,一是还没有探究出白鲟的人工繁育技能,二是其时科研条件和资金有限,白鲟体型巨大,其饲养需求近20米直径的水池,并且对水体要求很高,需求满足的设备来供给氧气。这一切都让白鲟失去种群接连的时机。
跟着研究人员在中华鲟的人工繁育方面的不断打破,人们也一度想要将这些技能运用到白鲟的人工繁育上,却发现,再也捕捉不到幼鱼了。“长江之王”的白鲟,毕竟没有比及人类技能能抢救自己族群的那一天。
白鲟纪念邮票,这样一个国际我曾来过 | 来自网络
下一个白鲟会是谁?
作为长江中其他两种鲟形意图中华鲟、长江鲟,同白鲟相同也被国际天然维护联盟(IUCN)评价为“极危”物种。但走运的是,中华鲟和长江鲟已成功完成人工繁衍,每年都会放流鱼苗到长江。
但是,野生中华鲟和长江鲟的状况则不容乐观。自2000年今后,人们就再未监测到长江鲟的野生种群。一起,据我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现,2017年以来,在中华鲟仅有的天然产卵场、葛洲坝下流的中华鲟中心维护区,已接连3年未发现中华鲟天然繁衍的痕迹。
被评为“极危”的中华鲟,野生状况严峻 | Wikimedia
为了整治长江水域生态环境,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维护作业的定见》,决议自2020年1月1日起,对长江流域要点水域实施终年禁捕。
2019年12月,农业乡村部发布公告: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天然维护区等332个天然维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维护区全面制止生产性捕捉;
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天然维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维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暂定为期10年的终年禁捕,期间制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捉。
期望这一方针能够亡羊补牢,能够维护到长江其他现存鱼类,让这些天然精灵不会消失在人们眼前,阻挠白鲟遗落的悲剧重演。
文章由“科学驳斥谣言渠道”(ID:Science_Facts)大众号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