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毕业十年:那些选择小城市的同学都后悔了
选择大于努力
笔者之前去成都参加同学会,感悟最深的不是学历、工作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而是城市对于一个人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前段时间转载了这样一篇文章《你在的城市,决定了你的命运(深度)》,而这次同学会,笔者某些同学的案例则更加令人唏嘘。
同学A,坐标陕西某城国有银行支行副行长,看起来是妥妥地金融精英人生赢家,但分享交流会的时候总是提自己是来自五线城市的。为什么老是提自己的城市是五线城市?我问他。他说本来就是五线城市,排名就是这样的。哪个排名?就是那个成都是新一线城市榜首的排名。我查了查,的确是五线城市。
虽然我知道这个榜单就是成都“买”的,但是你知道吗,对于那些本就处于小城市的人,这些排名更加速了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就像同学A,一直感觉自己的城市是小城市,现在被定义为“五线城市”,他和我们这些在成都、重庆等原本属于二线城市现被定位为新一线城市的同学差距突然拉开了3个档次,也代表着房价、资产的差距拉大了,多少有些心理失衡。
如果说以前的同学会攀比谁拿的工资多,现在的同学会攀比的则是城市,这是一种最明智又不伤和气的攀比。懂行的人,一问你在什么样的城市,大概就知道工资水平,房价水平,财富水平几何。
混得最好的还是一线城市的同学,他们的上限最高,命运最有想象力。比如同学B,坐标深圳,标准的家里没矿的凤凰男,非常会做选择会折腾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选对了城市少奋斗30年的先进典型。毕业后先在佛山某电器总部做财务,不满意工作和城市,一年后闯荡深圳入职某股份制银行,去年又跳槽到国内某TOP10信托公司总部做高级信托经理,关内2套房,都是在2016年前建仓的。差不多你就能推测出资产上千万了。收入方面,base深圳的信托公司高级信托经理,5年以上经验,年薪70万起跳,猎头公司报价说明一切。
有时候你会觉得超级不公平,那些选择了一线城市的同学,工资又高,房子又值钱,即使失业了,也有大笔的存款,养老金,还有房子变现带来的财务自由,可以全国各地到处降维打击。要说压力,不存在的。一线城市的同学反而比起二三四五线的同学看起来都要年轻,更有气质。而五线城市的同学看起来都是大爷大妈的模样,不仅是身材,还有衣品。
同学C,坐标云南,某五线城市国企部门主管。她也提到了,她多么后悔没有毕业后选择成都。她说她也不想变成大妈的,云南的气候不允许。高强度的紫外线辐射,即使你天天打伞,用最好的化妆品,都无法阻止皮肤快速衰老,而且还会留下晒斑,所以她开玩笑说,每次照相都习惯了开美颜,也不再花钱护肤买漂亮的衣服,反正现在都是一个二胎黄脸婆。另外,她也后悔没有买成都的房子。在他们的小城,她就只买了二套。她说她们的房子不值钱,即使涨到了七八千,都是新房,二手房有价无市,很多炒房客有去无回。
最惨的是同学D,坐标四川某五线城市私企采购。曾是我们班上的学霸,因为考研失败,就此沉沦。毕业十年,他没有存款,没有房子,唯一的女朋友去年还和他分手了。分享的时候,他很激动,他说他最低落的时候想过自杀,觉得人生没有了希望。我非常能够理解,在这种人口稀少的五线城市,没有一点亲戚,没有一点资源,而且还没结婚,一定会被当做怪物看待。但他还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他过得越来越差?为什么同学之间的差距慢慢的变大?
同学A越来越能够理解,选错城市对于一个人全方面的影响,影响工作,影响财富,影响婚姻,影响未来。他说他从成都做高铁回去后,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他是副行长又怎样,收入还不如成都的银行的普通客户经理,高铁距离成都2个多小时,房价只有成都的三分之一,意味着卖掉三套房才能换成都一套房。他的城市,没有地铁,没有拥挤的人潮,没有高大上的太古里,没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没那么多腿长2米的漂亮小姐姐,甚至到了晚上七八点大街上就没人了,即使是白天,也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他说他才入行的时候,领导说他们网点十年都没来过才毕业的大学生了,可想而知,小城市的人口流出,老龄化是多么严重。
成都远洋太古里
唯一的三个五线城市的同学,虽然工作月收入各不同,但相同地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古板固化,也就是以前我提到的穷人思维:拒绝+怀疑,行动力差,这种思维模式其实是他们各种烦恼的根源。比如同学C抱怨单位人际关系复杂,长期勾心斗角,领导老是给她“穿小鞋”,即使是扫地,你都要思考怎么去扫,你每天的重心不是在业务上,而是在关系维护上,性格难免会变得小心谨慎,说话也是要“滴水不漏”,殊不知,渐渐地让自己陷入平庸的深渊。我终于知道,她为什么没有在成都或者更有钱途的城市买房,因为在这样的环境呆久了,你越来越相信宿命论,就像她说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该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何时升职,何时结婚,何时生孩子,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她感觉不是为自己而活的,是为别人而活,白天为领导、同事而活,晚上为老公、孩子而活,好员工,好领导,好媳妇,好妈妈圣母人设。但她说她有时候也有过想挣脱这种宿命,当她的能力越来越强时,越来越想往上爬时,她的老公并不支持,说这是女权主义,希望她回归家庭,做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一边的婆婆也各种煽风点火,她很生气,甚至在夜里想过一百次掐死她的老公。最后,她还是向家庭妥协了,因为怕离婚后,再也找不到比她老公更好的人。
这就是五线城市,不管你毕业于什么样的学校,不管你当初在学校多么牛B,慢慢地,你都会磨平一切棱角,渐渐成为当地人,渐渐地向命运妥协。你不敢辞职,因为根本没那么多工作机会可以让你选择;你不敢离婚,因为根本没那么多同龄单身可以让你选择;你不敢去提升自己,哪怕是去健身房健身,你都没有时间,因为单位的屁事家庭的琐事缠绕着你,让你无法抽身去为自己而活。
同学C说,她不相信我的那套理论:选择大于努力。因为她觉得年龄越大,选择会慢慢的少,每个年龄段都该去做每个年龄段的事情。看起来无法克可说,但是我们来看一些非主流的案例:37岁的董明珠本该在家相夫教子,却选择南下成为格力电器的业务员,58岁成为格力董事长,年薪千万;49岁的王德顺本该在家含饴弄孙,却选择了北漂,79岁成了北京国际时装周的网红,年薪百万。他们都不是富二代,都是普通人,但都不受年龄限制,重新选择城市重新开始,从而改变了宿命。
这个时代,真的不怕你乱想,怕的是你不敢想;真的不怕你乱说,怕的是你不敢说。但什么样的城市,能给你“乱想”、“乱说”的机会呢?只有足够开放的人口持续净流入的大城市。这里有足够多的跳升性工作机会,想辞职就辞职,越跳槽可能越有更多高薪的机会;这里有足够多的社交机会,天南地北的人才汇聚,能“掐尖”(结婚)也能“换叫”(离婚),没那么多道德绑架,怎么舒服怎么来,地球离开谁都能转;这里有最多的投资机会,投资房产,投资项目,投资自己,你不会惊讶于一个20多岁的抖音网红年薪千万,也不会惊讶于买对一套房子下半生都可以不工作了。
毕业十年,我们都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都同样努力工作,但选择了不同的城市,命运却截然不同。最可悲地是,能力与城市的不相匹配。就是你活在一个五线城市,能力却大于当地人,有时想过改变想过提升,却被环境逼迫生活操纵,最后什么也做不了逐渐认命。就像同学C那样,每天都需要不断麻痹自己,知足常乐,平平淡淡才是真,假装小城房价低物价低幸福指数高。但到了大城市,然后又回去,还是会像同学A所说,有巨大的落差感,这种落差感又和周围的人对你的定位矛盾,“你都已经成家立业了,想那么多没用的干嘛”,小城的家人同事朋友总是这样洗脑,逼迫你回到现实,继续做那个别人眼中的自己,而在我看来,就是生活的奴隶。真的,城市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一线城市的做选择是很简单的,但对于五线城市的来说,关系为大,什么都需要抱团,个人选择的机会真的很少,生活真的没那么容易,不是说改变命运就能改变命运。特别是再过10年,他们的孩子高考,我们20周年同学会上,他们也许会更后悔:早知道还是买大城市的房子。就和现在那些孩子毕业就开始后悔没在大城市提前上车的小城市家长一样,他们20年前的一个看似性价比很高的选择,却要牺牲一代人的奋斗来偿还。
所以,毕业后先选择城市,远远比先选择工作重要得多。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如果你是个有野心有想法的人,还是选择大城市,尽量是二线城市以上吧,人口持续净流出的四五线城市,不管是工作,定居,还是投资房产,真的没有未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