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亲子品牌网资讯正文

读书Ⅰ全脑教养法第六章摘抄&读后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11-06 23:08:33  阅读:9850+ 作者:责任编辑NO。杜一帆0322

听说这本书好久了,最近因为研究『情绪』,因为有相关联的内容,于是打开来读。而上下文不够衔接,干脆全书阅读吧。

《由内而外的教养》始终没能读下去,这本书是后来写的,可能总结了经验,写的更实用,大众化了。

微信读书有电子版,需要可以扫码在线阅读。

第1章介绍了儿童思维的发展方式,并引入了关于儿童思维拓展的核心概念——整合。

第2章着重讲述怎样帮助孩子整合左脑和右脑,让孩子能够与自己的逻辑自我和情感自我产生联结。

第3章强调在代表本能的“下层大脑”与代表思辨的“上层大脑”之间建立联结的重要性,这种联结对发展孩子的决策能力、洞察力、同情心和道德感至关重要。

第4章解释了如何帮助孩子处理过去的痛苦回忆,即将“理解之光”洒向过去,以一种温柔、清醒、有意识的方式表达痛苦。

第5章帮助你培养孩子反思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就能够自主决定如何感受世界,以及如何对世界作出反应。

第6章重点介绍了一些方法,教孩子在保持独立自我的同时与他人建立联结,从而获得幸福与成就。

1、这是父母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关爱和体谅他人,这样才可以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2、相信孩子的成长过程,明白我们对孩子的期望需要时间来实现很重要。

本书前面的章节主要聚焦于如何帮助孩子拓展思维,以让他们发展一个强大而灵活的“我”的概念。

事实上,在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中,学习从“我”到“我们”,也许对孩子能否适应未来世界至关重要。

一、

共情:联结他人的心灵

1、但是,在与他人联结的同时保持独特的自我认知,正是幸福和成就的源泉。

2、第七感指看清你自己的心灵,也看清别人的心灵。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保持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同时,发展完善的人际关系。

3、现在我们把注意力转向第七感的第二个方面——发展了解并联结他人心灵的能力。这种联结取决于共情能力,取决于识别另一个人的感受、欲望和观点的能力。

4、洞察+共情=第七感

洞察与共情,鼓励孩子发展这些品质,就是赋予他们第七感,让他们对自身保持觉察,并且也能够与周围的世界取得联系。

二、

社会化大脑:为“我们”而生

1、大脑是一个社会有机体,是为关系而生的。它本能地从社会环境中接收信号,再反过来影响个人的内在世界。

2、换句话说,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每个独立大脑的内部作用是有很大关系的。自我和群体在根本上是有内在联系的

3、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将个人的注意力和热情投入到他人的利益之中,而非仅仅关注与他人无关的个体利益。“我”通过参与并融入“我们”而发现意义和快乐。

4、自我与他人的整合的意思是,我们不仅发展我们与他人的联结,更尊重和珍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区别。

5、因此,我们在帮助孩子整合左脑和右脑、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时,同样需要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与家人、朋友、同学以及其他人之间的联系。

通过理解人际关系中的大脑,我们也可以发展孩子的第七感,让他们建立更深入、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社会化大脑

大脑本能地从社会环境中接收信号,再反过来影响个人的内在世界。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在与他人的持续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三、

镜像神经元:思维反射镜

1、镜像神经元只对主动的行为——行为中有某种可以被感知的可预测性或目的性——作出反应。

2、我们看见一个行为,了解这个行为的目的,我们就会作好准备来反射这种行为。

3、从复杂的角度说,镜像神经元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性质以及我们共有的行为如何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包括亲子之间、朋友之间以及夫妻之间。

4、基于我们在周围世界中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以及尝到的东西,我们不但可以反射出他人的行为意图,还能反射出他们的情绪状态。

5、换句话说,镜像神经元让我们不但可以模仿他人的行为,还能够与他们的感受产生共鸣。

6、因此,我们也把这些特殊的神经元叫作“海绵神经元”,它们像海绵一样汲取我们在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情绪中看到的东西。我们并非简单地“镜面反射”他人,而是“浸入”他们的内在状态。

镜像神经元

由于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我们在周围世界中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尝到的东西不但可以让我们反射出他人的行为意图,还能反射出他人的情绪状态,与其他人产生共鸣。

7、我们的生物本性就是处于关系之中,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彼此影响。我们始终强调,大脑是由经验重塑的。

8、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们每一次与别人的讨论、争执、玩笑或拥抱,都切实地改变着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大脑。在与生命中的重要之人有过一次重要的谈话或者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不同了。

9、由于没有人的大脑是与世隔绝独立运行的,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也源自我们的内部神经系统以及我们从他人身上接收到的外部信号。

10、我们每一个人都注定要将独立的“我”融入他人,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四、

创建积极的心理模式

1、融入“我们”,与他人联结,取决于他们与看护人(包括父母和祖父母,也包括保姆、老师、同伴或其他在他们生活中有影响力的人)之间依恋关系的质量。

2、在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相处的时光中,孩子发展出重要的人际技巧。

3、同时,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中,孩子也会发展出适应周围世界、处理人际关系的特定模式。

4、想象一个新生儿,他生来就准备着联结,准备着将自己从别人身上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的行为和内在感受联系起来

5、我们在生命的早期就学习运用与他人可靠的联结来安抚内在压力,这是安全型依恋的基础。

6、大脑用重复的经验或联想来预测将要发生什么。

7、毫不夸张地说,你给孩子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将延续数代。通过给予孩子温暖的呵护,有意识地让他们体验、熟悉我们珍视的人际关系,我们大家可以影响世界的未来。

人际关系心理模式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中,孩子会发展出适应周围世界、处理人际关系的特定模式。如果父母能够向孩子表达牢固的、可预期的爱,积极回应他的需求,孩子的第七感就将得到发展,并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心理模式。

五、

为孩子创造通向联结的人际体验

1、除了为孩子示范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还应该让他们练习与他人合作,从而有能力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2、毕竟,即使大脑天生具有与他人联结的能力和使命,也并不意味着孩子天生就具备人际技巧。

3、害羞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遗传给孩子的,它其实就是一个人一出生就带有的核心个性。但这并不代表害羞不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4、父母如果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就能够影响孩子天生的、遗传而来的气质。

六、

帮助孩子在关系中学会接纳

1、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关系中健康独立的个体,我们就需要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内在状态。

2、『“反射式”心态和“接纳式”心态』

“不”字听起来压抑而愤怒,他们感觉自己被封闭和训斥了;

相反,“是”字让他们感觉镇定、平静甚至轻松。

3、『反应不同』

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只是在说“不”的状态下的条件反射。我们草木皆兵,难以相处——不能认真倾听,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人有罪,不能考虑他人的感受。把恐惧投射到所听到的话语之上,即使中立的评论也会变得火药味十足,这就是我们在反射式的心态下,随时准备战斗、逃跑或僵住时的状态。

当我们处于接纳状态时,大脑中一组不同的神经通路便被激活了。

4、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时候,最好能辨别出他们是处于反射式状态还是接纳状态。

5、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要帮助他们在关系中变得更接纳

6、在帮助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变得更接纳之时,我们要时刻谨记保持他们的独立个性的重要性。

7、任何健康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其他情感,都是由心理健康的个体之间相互联结而成的。要成为健康良好的“我们”的一部分,个体必须同时是独立的“我”。

“反射式”和“接纳式”心态

当我们进入反射模式时,我们几乎不可能以开放和关爱的姿态去与其他人联结;而当我们处于接纳状态时,我们会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联结,并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感觉到安全感和存在感。

七、

整合我们自己

八、

全脑教养指南帮助孩子整合自我与他人

全脑教养第11法 亲子互动:让家庭充满幸福感

1、“玩耍教育”是让孩子提升人际能力、鼓励他们与他人联结的好办法。因为玩耍会带给他们与人相处的积极体验,而这个他人就是他们相处得最多的人:父母。

2、当你们一家人在一起时,孩子享受到的每一次快乐、愉悦的亲子时光,都对他们与他人相亲相爱是一种正面强化。

3、其中一个原因与大脑中分泌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有关。

4、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递介质,它能够加强脑细胞之间的沟通。当愉快的事情发生时,脑细胞会接收到所谓的“多巴胺喷涌”,促使你想要再次体验这种快感。

5、另一个可以培养孩子接纳性的家庭活动是与孩子一起玩即兴游戏。这种游戏的基本概念跟即兴喜剧差不多。

6、『孩子之间』

如果你想在你的孩子们之间发展亲密长久的关系,参考一下这个数学公式:他们一起享受的欢乐应该多于他们经历的冲突。

你永远也不可能让冲突为零,手足之间总会争吵,这很正常。但是如果你能增强公式的另一边,为他们创造大量制造积极情绪和回忆的机会,你就能在他们之间创造强大的联系,这种牢不可破的关系很可能持续一生。

全脑教养第12法 共情力:站在他人的视角看待这样一个世界

1、只要他们处在关系之中,就必然要面对争吵和分歧。我们也可以做的是,教给他们基本的第七感技巧,让他们知道如何用一种健康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冲突,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时懂得如何应对。

2、另外,每一次分歧不仅仅是要渡过的一次难关,而且也是你教给孩子的重要一课,是让他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的机会。

3、以他人的视角看世界: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立场

我们也并不总是能够跟孩子沟通好。但是通过向他询问他人的感受,让他明白为什么别人会作出这样的反应,就能够促进孩子共情心理的培养。

4、倾听言外之意:教孩子理解非语言信息,真正听懂他人

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倾听那些没有说出来的东西。孩子们通常不太会这个。

非语言信息表达的内容有时候比话语还要丰富,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运用他们的右脑,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的东西,即便他们根本没张口。

5、修复关系:教孩子在冲突发生之后进行补救

我们大家都知道道歉的重要性,也教孩子说“对不起”,但是孩子还需要知道,很多时候道歉只是一个开始,他们还需要用行动把做错了的事情纠正过来。

即共情和感同身受。要真诚地修复关系,孩子必须理解他人是如何感受的,对方为何会感到难过。

每一次努力关心他人感受的行动都能在大脑的人际关系通路中创造更稳固的联结。

突破孩子的防卫,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承担起责任,就是在帮助他们体谅他人受到的伤害,作出重新联结的努力

6、第七感“治好”自私的科林

我们常常忘记“教导”的本意是“教”而非“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非被动承受行为后果的客体。通过教导第七感,就能把冲突转化为学习、建立技能和发展大脑的机会。

第七感能够让孩子意识到思维和情感的重要性。

当孩子发展出第七感技巧,他们就能够学会在自己与他人的内心生活之间取得平衡。这些反思技巧同样也是孩子学习平静自己的情绪、理解周围人的情绪的基础。

第七感是社交商和情商的基础,它让孩子了解世界是由关系组成的,他们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感受很重要,而联结是回报、意义和欢乐的源泉。

《全脑教养法》——第六章读后感

这一章主要是两个

1、就像阿德勒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会孩子去融入共同体,适应社会。

这里作者主要讲了这个,要让孩子能够洞察他人的情绪变化,并且有共情的能力,进而可以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这里提出了——“反射式”和“接纳式”心态,这里这一点很有启发。人在反射心态的时候,对于外界是会吹毛求疵的。而接纳式心态的时候,包容性更强。所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要多发展接纳式心态。

2、『对于过去』

无论我们的童年怎样,对于它自身的诠释都会影响到孩子对自身的解读。这个和阿德勒说的一样哈,真心怀疑作者学了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过去是不存在的,全是我们当下的重新定义,我们会从过去的情景中,选择对当下有利的,然后就是我们所谓的记忆。所以每个时期,对于同一件事,你的记忆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里作者就说出,我们对过去的解读,就是我们自身成长的经历和体验,会直接影响孩子。那么尽可能往积极层面去解读,引导孩子发展更好的心态。

我只是读书分享,为了尊重作者和出版社的版权。所以你们如果想了解更多,请自行购买纸质书(或微读电子版)。

所有的就是『节选』——摘录重点内容和解读,本质是自我的一种读书笔记。文摘来自《全脑教养法》,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的只是书摘,个人读书感悟,谢绝任何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