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人体骨骼代谢异常的一种疾病,骨质疏松的病因有很多,如内分泌失常、遗传基因、营养缺失等,那么骨质疏松的症状有哪些呢?患者们又该怎样治疗骨质疏松呢,想知道的一起来看看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骨质疏松是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主要是因为身体缺钙而引发的病症,下面小编就针对怎样治疗骨质疏松做详细介绍。
怎样治疗骨质疏松
(一)急性期治疗
椎体一旦发生骨折,即需卧硬板床休息,膝下垫一枕头以减轻下腰部的应力。注意褥疮护理。可以用些止痛药。疼痛消失后即应开始锻炼,并逐日增加活动量。疼痛剧烈者可佩戴支架。
(二)增加骨组织的方法
1.口服钙剂
碳酸钙、磷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都可应用,口服钙剂后应鼓励多饮水,以防止尿路结石。
2.补充维生素D
患者们必须要注意大剂量的补充维生素D会引发高血钙症。一般绝经期前后的妇女们,每天的食用剂量为400单位即可。
3.补充求偶素
适用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剂量为每天0.6mg,长期使用有致癌可能,不宜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4.运动
每天至少30分钟的跑步或散步,即可负重下锻炼,又可吸收光照。
5.每天口服氟化钠1mg/kg
分36次服用,必须同时加用钙剂。过量服用会出现氟中毒,应用后18个月90%病例不再有骨折。
6.其它药物
有双磷酸盐,降钙素与促进合成代谢的皮质醇如stanozolol。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
1、肝肾阴虚型
其主要的症状是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患部瘘软发热,关节部位较为僵硬。
治疗的原则是滋阴壮骨,益肾填精。中医治疗的药方是,左归丸或滋阴大补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子以及鹿角胶,使用方法是,用水煎服,每天可以吃一次,一般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2、脾气虚衰型
主要的症状有腰背酸痛,双膝行走无力,甚则轻微运动可引起胸背剧痛,或腰弯背驼以及脉缓弱无力等等。
治疗的原则是健脾益气,温阳补肾。中医治疗的药方是参苓白术散加减。莲子肉,白术,山药以及陈皮等等,使用方法是,用水煎服,每天可以吃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的样子。
肝内胆结石是结石病的一种,很多朋友都想了解肝内胆管结石严重吗?其实这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而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首先要了解它的发病原因,还要知道它有哪些症状表现,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及早治疗。而了解了这些,对我们的预防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并发胆管梗阻;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本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
1、糖蛋白黏液物质
糖蛋白黏液物质是肝胆管结石形成的基质,胆石间质是以糖蛋白为主的黏液物质,是黏合胆石各种成分形成胆石的框架和基础。胆石间质的研究发现,胆色素结石的间质含量多,胆固醇结石间质占10%,胆色素结石间质占36%。胆色素类结石是在胆管炎症基础上,黏液物质的增多,增加了胆红素及钙离子的凝结机制和成石核心,是促进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基础。
2、胆道梗阻
胆道梗阻时胆汁中自由基活性增强,产生胆红素钙沉淀增多。近年研究表明,氧自由基与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有关。胆道感染使氧自由基增加,自由基又诱发胆管炎症,并在胆红素乙烯型聚合物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3、感染
胆道感染与肝胆管结石,普遍认为胆道感染,特别是大肠埃希杆菌感染,产生细菌源β-葡萄糖醛酸酶,使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在胆道感染时胆管炎性黏液物质增加,凝聚作用增强,加以有钙离子等金属离子的参与,形成以胆红素钙为主的胆管结石。
4、胆汁淤滞
胆汁动力学的改变 由于胆管狭窄,胆道梗阻或胆管囊状扩张,继之发生胆汁动力学改变,涡流、淤滞和细菌感染。游离胆红素沉淀,黏液脓性物的参与,形成褐黄色胆泥,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淤滞、感染,促使胆石的形成。
5、低蛋白
低蛋白与肝胆管结石,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β-葡萄糖醛酸酶抑制物葡萄糖二酸1-4内酯的含量减少,有利于β-葡萄糖醛酸酶使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不溶于水,容易发生沉淀,是形成结石的基础。
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病根据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早期的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局限于肝内胆管某段肝管内的结石,至后期遍及肝内外胆管系统甚至并发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的晚期病例,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1.上腹部疼痛,可能为典型胆绞痛或持续性胀痛,有的患者疼痛不明显,而寒战发热非常明显,周期发作;
2.可有长期的胆道病史、或伴有寒战发热、黄疸的急性胆管炎史;
3.患侧肝区及下胸部有经常性疼痛不适,常放射至背、肩部;一侧肝管梗阻时,可无黄疸或黄疸甚轻;
4.患者在急性期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疼痛、寒战发热、黄疸),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致;
5.肝区压痛和叩击痛明显,肝脏呈不对称性肿大并有压痛。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使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不仅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还更加安全、有效。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如结石无法彻底取净、肝内胆管狭窄易使胆汁引流不畅、结石重新形成等。
3、肾阳虚衰型
主要的症状有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委靡,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等等。
治疗的原则是温肾助阳补虚。中医治疗的药方是右归丸加减,熟地黄,制附子,肉桂以及山药等等。使用的方法是用水煎服,每天可以吃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的样子。
骨质疏松的症状
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
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
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
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
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5.骨密度测量
由于人的年龄慢慢增长,年期的时候,骨折,骨头发生过很多碰撞,骨质疏松也会引起骨折,人老化身体在扭转,过度用力,日常活动中,受到外界的力量,发生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
骨质疏松的病因
1.内分泌功能失常
激素缺乏
雌激素和或雄激素缺乏与比例失调,导致:①蛋白质合成减少,骨基质生成不足;②成骨细胞功能下降;③PTH对骨作用的敏感性增加;④糖皮质激素对骨作用强度相对增高;⑤肠钙吸收和肾小管钙重吸收降低,绝经期、老年性和卵巢早衰等引起的骨质疏松都可能与此有关,雌激素缺乏可能是绝经期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
PTH分泌增多
一些原发性骨质疏松骨高转换率性骨质疏松者的血PTH轻度增高,这在老年肾功能减退和糖耐量异常的病人中较明显;加上激素缺乏、PTH与激素比例失常等原因,可导致骨质疏松。
降钙素CT缺乏
绝经期后CT水平降低,可能因抑制骨吸收因素减弱而促成骨质疏松的发生。
其他激素的作用
一些资料表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存在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生活因子尤其是生长介素C、胃泌素的分泌异常,但其病因意义并未阐明。
2.营养障碍
由于各种原因,老年人、青春发育期及妊娠哺乳期可发生营养障碍。蛋白质供给不足可能引起骨生成障碍,但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亦使尿钙排出增加,导致钙负平衡。
钙的摄入不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密切,低钙饮食可能通过继发性PTH分泌增多导致骨吸收加速。
饮酒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尿钙增加,肠钙吸收减少;长期饮酒者性腺功能减退,如并发肝硬化还将影响25-OHD3的生成;故酒精中毒性骨质疏松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的后果。
老年人的活动减少、日照缺乏、胃肠吸收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逐年减退等因素,均可能与骨质疏松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3.遗传因素
身材、肥瘦、肌肉发达程度和胃肠功能均与遗传有关。白种人亚洲人亦近似白种人易发生骨质疏松,而南非班图人、黑人不易发生骨质疏松,瘦长身材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比矮胖者高得多。
4.免疫因素
破骨细胞来源于大单核细胞,有潜在免疫功能。免疫功能紊乱时通过各种途径加速骨吸收,延缓骨生长,导致的。
结语:如今老人、小孩、孕妇及其他的人群,都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因此我们要掌握一定的防治措施,上文介绍了一些骨质疏松的病因及症状等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生活中时刻的注意补充体内营养,避免这些疾病给我们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