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生理现象,每个人都会流汗,这跟气温、运动量、饮食有关,也跟我们的身体状况有关。比如,同样的环境下,两个人一起做同等强度的体育运动,但是出汗量肯定是有区别的。再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不仅出汗的量有区别,就是出汗的部位也不太一样。
当我们身体的某一处特别容易出汗,或是处于相对静止的时候,如紧张、焦虑时,某一个部位出汗偏多,都可以看出身体的虚症所在。
一、胸口出汗
有一个地方,由于平时并不会暴露在外,很多人会有羞涩心理,特别是女性,在遇到男性医生时,可能就不太好意思说出实情,那就是胸部。胸部出汗难道是因为胸部脂肪多才特别“怕热”吗?当然不是,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
脾胃失和就是消化系统的异常,脾和胃二者本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若是失和,就会出现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四肢乏力等症状。
从西医的角度看,胸口出汗多是因为体内的血液循环减慢,从而出现了缺氧或是氧气输入不顺畅的情况。这种情况常见于脑力工作者或是长期不运动的人,身体缺少氧气和活力,导致胸口汗多、睡眠质量差、精神倦怠等症。
这种情况应注意饮食的调理,一定要少吃油腻和生冷的食物,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思虑过重。此外,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多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
二、颈部出汗
除了胸口容易出汗多,身体的其它部位也会有出汗偏多的情况,而它们又会代表了身体的其它部位虚弱,急需调理,比如,颈部出汗也是常见的例子。
一般来说,颈部的汗腺分布是比较稀少的,所以出汗的几率并不大。但是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人在出汗的时候,颈部的汗水直往下滴,这种情况往往跟此人的内分泌有关。很多人认为,内分泌失调都是女性的问题,其实,无论男女,都可能有内分泌失调的苦恼。
说起猩红热,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疾病,其实猩红热是一种传播性很强的呼吸道疾病,多发于儿童,对患者的健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应该对猩红热症状表现做一些了解,对它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应该有一定的认识。
猩红热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临床表现
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黏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1.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
2.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莓舌”。
3.恢复期
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不留色素沉着。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加达80%以上,核左移,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及窦勒氏(Dohle)小体,嗜酸粒细胞初期不见,恢复期增多。
4.类型
(1)普通型
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患者属于此型。临床表现如上所述。有咽峡炎和典型的皮疹及一般中毒症状,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1周左右。
(2)轻型
表现为低热,全身症状轻,咽部轻度充血,皮疹少、色淡、不典型,可有少量片状脱皮,整个病程约2~3天,易被漏诊,今年来多见。
(3)重型
又称中毒型,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剧吐、头痛、皮疹可呈片状或出血性淤斑,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周围循环衰竭、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等。此型病死率高,目前很少见。
(4)外科型
病原菌由创口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
从女性来说,内分泌失调可能会造成脾气暴躁、妇科疾病、肌肤恶化、不孕等不良后果;男性内分泌失调往往会表现在脸上痘痘很多、甲状腺疾病、生殖能力减弱。内分泌失调主要是体内的激素分泌失衡引起的,所以,平时生活中要从多方面对内分泌进行调节。
饮食一定要多样化,多补充些维生素E;精神上要保持积极乐观,心态要保持平和;平时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该休息的时候一定要按时休息,千万不要熬夜。身体的调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马见效的,保持良好的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才能真正达到调理的目的。
三、腋下出汗
腋下出汗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因为腋下的汗腺分布得较多,所以汗液也就相对来说比较多。按理说,这里出汗多还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如果出汗比常人多出很多,那就说明身体出现了异常。而且,腋下的汗水流得多了,又不可能一直处于通风状态,往往还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腋下出汗过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腋下的汗臭味也会越来越重;衣服穿得多时还好,以后只穿单衣的时候,腋下动不动就湿一大片,也是非常影响形象的,不及时处理的话,还会引起炎症。
通常情况下,此种情况的出汗多是肝火旺和饮食偏热及太多甜腻、口味太重有关。这时应首先考虑到调整饮食,选择吃一些清淡的食物,还应重视清热降肝火的调理。
除了饮食调节,还需要通过多洗澡、使用抑汗的走珠液等办法来减轻腋下汗液分泌。严重的话,还是应该去医院,请医生帮助调理。或是干脆做微创手术,将腋毛清除干净。
四、背部出汗
背部出汗的情况往往在夏天比较明显,我们也经常会在天气炎热的日子里,看到很多人的后背都湿透了。这是因为夏天的时候,人体的温度高,背部皮肤的毛囊较大,且血管丰富,所以散热较快,出汗较多,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若是其它季节,且没有很大运动量的情况下,后背更容易出汗,就要考虑到是不是身体阳虚了。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背划分为“阳”,而腹部为“阴”,这也是为什么晒太阳的时候提倡多晒后背,因为后背是吸取阳气的地方。
而背部容易出汗就是阳虚的症状了,人体一旦阳虚,就容易为外邪所侵,身体出现亚健康或是经常生病,就很容易解释了。
平时应多晒晒太阳;吃些温补的食物,拒绝生冷和凉性食物;早睡早起,让身体跟大自然的规律形成一致;当然,也要注意身体的锻炼,提高抵抗力,渐渐地,赶走外邪,让阳气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五、手心出汗
手心出汗往往都不是因为热,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过度紧张或是兴奋的时候,别的地方都不出汗,偏偏手心汗多。
手心容易出汗跟身体的状况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身体健康的人,即使因为炎热或是运动量过大,全身都大汗淋漓,但手心也应该是干的;而手心出汗的人却恰恰相反,只有手心有汗,别的地方都没汗。这跟体寒有关,也可能跟血虚有关。
这种类型的人平时很容易怕冷,特别是冬天,手脚冰凉,容易生冻疮。应该多吃一些温性食物,加强体育锻炼,使血液循环加速,使全身,特别是手部都热起来,情况应该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结语:出汗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人都会出汗。很多情况下,流汗是帮助人们清洁皮肤、排除毒素、促进消化的好方法,甚至很多人特意采用汗蒸的方法来驱除寒气,来达到养生的目的。但是,如果某些身体部位出汗比以往多,或是比常人多,就要引起重视了,很可能是疾病或是亚健康的外在表现,需要悉心调理。
本篇文章版权归三九养生堂所有,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