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亲子品牌网资讯正文

史上最难结业季编辑出版专业到底有多为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5-21 14:49:46  阅读:1775+ 来源:自媒体 作者:做书

原标题:史上最难毕业季,编辑出版专业到底有多尴尬?

做書按:#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太难了# 已经三番五次登上微博热搜,在这个史上最难毕业季,各专业毕业生同病相怜,只是某些专业比其他专业更加艰难,比如编辑出版专业。

一直以来这就是一个尴尬的专业,用一位毕业生的话说,“出版流程中编、印、发所有环节都有比编辑出版专业更对口的专业可供选择”。加之出版行业的薪资并无竞争力,毕业生只能去互联网、教育、文化等行业各谋出路。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系2020届毕业生中更是没有一个人从事出版业。

目前,国内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相关专业,每年应届毕业生有上万名,如果“学非所用”、“无业可就”,他们的出路在何方?源头活水的断流对于出版业的未来又有何影响?

近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对多所院校编辑出版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了调查,收集了他们的突围与困惑,可以视为上万名出版专业毕业生的一个缩影。

即将在2020年夏天毕业——这可能不是特别幸运。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规模同比下降22%,“毕业即失业”不再是往年的自嘲与玩笑,而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对出版行业而言,处境也较为尴尬:一方面疫情导致产业链条全面复苏还有待时日,一方面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又迫使出版机构加速转型脚步。

此次,我们调查了多所院校的编辑出版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他们各自的困惑。

此外,我们还为新进入出版行业的新新人类提供了一个提问“最强大佬(脑)”的机会。我们拟邀请出版圈资深出版人回答年轻人提出的“任何问题”。

全媒体编辑需求增大

毕业生不想入圈 ?

据记者调查,由于疫情影响,毕业生还未返校,考研结果也尚未公布,部分拿到出国offer的同学也可能会有新的选择,未能统计出全面就业数据的高校普遍存在,但初步数据已经出炉。

据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系统计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3.6%。已就业学生占比约为63%,继续求学37%。 从事出版相关行业的人数为0,基本上去互联网公司、教育集团、大型企业和国家机关。

截至5月6日,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专业2020届毕业生已签约者占总人数的55.2%,另有20%左右的同学正在准备研究生复试(因为疫情原因今年研究生复试普遍比往年晚了近2个月)。

据系主任向敏预估,随着5月以来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以及复工复产企业逐步增加,签约人数还会持续上升, 6月底的最终就业率(签约加升学)应该在90%~95%。 在目前已签约毕业生中,从事出版相关行业者大致占到25%,涉及岗位主要是文案编辑、书刊发行、新媒体营销等。

据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系教师刘畅透露,整体来看,签约意向明确的学生占比较高,就业率尚可;考研、出国等继续求学的学生占比接近三分之一;从事出版相关行业的人数并不多,主要是进入出版社以及相关的民营出版机构,编辑和营销方向均有涉及。

尽管在出版行业新媒体营销等领域出现新的就业机会,也有诸如浙江传媒学院将学科设计向此类新职业倾斜,但无论是短视频推书还是直播带书,本质上还是一个全新的渠道。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出版行业本身的门槛较高,与出版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系系主任刘锦宏也表示,在融媒体环境下,全媒体编辑会有较大需求,但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毕业生比较愿意去互联网大公司和国企、大型企业和国家机关。

作为旨在输送行业新生力量的编辑出版专业,长期存在一个尴尬现象:本科学段的毕业生,由于并不具备相关学科的长期积累(比如文史、社科等本硕学历)很难进入出版行业的核心内容岗位任职,而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即便有资质进入出版业,也容易被更活跃、薪酬前景更好的互联网企业或大型国企吸引。因此,各个院校的编辑出版相关专业在学生未来培养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

正如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主任向敏所言,编辑出版学界一直以来都强调学生应有“T”型知识结构,即要“博”又要“专”,但从真实的情况看并不那么尽如人意。

要解决这一问题,难点之一在于明确“博”的知识边界,否则太过宽泛让人无所适从。而站在专业的角度,自然不能认为每学期之初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就可水到渠成,而应参照“底线思维”考虑如何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从而使绝大部分学生最终能轻松的获得某种“最低程度”的知识内容。

解决“专”的问题相对而言容易些,也有辅修第二学位等现成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必须要格外注意的就是保证第二学位的学习效果,而非简单地学满多少学分就拿毕业证。

此外,他更愿意从未来媒体人的角度看待,编辑出版专业学生能够锻造“有效传播”能力。除了文字驾驭能力、表达能力,传播技术的掌握,像图片处理、视频剪辑及其他常用的基础应用性工具都应该熟练掌握。

2020届编辑出版毕业生同题问答

Q1:有感觉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太好吗?现在有意向的公司是哪家?

Q2:一直都有在出版圈工作的想法吗?为什么选择留在这个行业或离开?

Q3:去出版社/公司实习、面试的过程能分享下吗?

Q4:找工作时遇到的最大困扰是?

Q5:最后敲定的这家公司是什么打动了你,又是什么打动了他们?

Q6:在学校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Q7:对于“做书”这件事情,你的理解是?

Q8:加入出版行业,是因为它的“稳定”还是它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Q9:很多声音说,你们这波“后浪”奋勇昂然又或是“丧”到极致,你自己认为呢?

Q10:平时最喜欢浏览的平台、必刷APP是?

Q11:平时喜欢跟周边的人分享什么话题?有什么喜欢的小圈子吗?

Q12:心中崇拜的人或者说比较相信谁的话?

Q13:如果你能向出版圈资深的大佬(脑)提一个“任意问题”,你会问什么?

出版圈流向

王晓蕾(化名)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系

A1:有感觉求职较困难,签约了湖北海豚传媒。

A5: 离家近,公司实力强,应该能学到很多东西。

A6:在学校最大的收获是认真阅读了一些学术书籍。

A8:充满创造性。

A9:这一代年轻人有情怀也有责任感。

A10:豆瓣、知乎、微博。

A11:分享日常生活。喜欢电影和读书圈子。

A12:爸爸和妈妈。

A13:我想问出版圈的前辈:为什么出版社不喜欢招出版专业的学生?(商报会尽快找到合适的人解答)

钱彦羲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出版系

A1:已经通过了浙江少儿出版社的全部面试被录取,等待毕业后正式签约。  

A2:这个行业的魅力还是在于它的产品是图书。我会被各式各样的图书吸引,从腰封设计到内容本身是否足够吸引人,这些都会成为我自己挑选书的标准。久而久之不再甘愿只做一个挑书人,更想成为促成一本书诞生或是让一本书被更多人拥有并珍惜的人。  

A3:出版系的很多老师利用自己的人脉给我们创造了很多机会,第一次去出版社实习是经过崔波老师的介绍,当时做的是数据处理工作,负责图书的库存统计,线上销售的一些工作,很简单但也很考验耐心。

后来临毕业去面试的时候是通过出版系的隗静秋老师向出版社投递的简历,开始只是想着“试试吧”,之后意外地进入了最终面试环节。我记得面试的人有20余位,等待的时间很漫长,最开始面试者之间都是陌生的关系没有人说话,在这种氛围里整个人都很紧张,所以我尝试找话题和他们闲聊,开始只有一两个人愿意和我交流,后来慢慢地整个等待室的人都活跃起来,直到叫我去面试话题还没有结束。我带着热聊时的心情进入会议室,就这样保持轻松的状态结束了面试。  

A4:找工作时的困扰是,自己对于很多企业的了解仅限于百科上简单介绍,更深入一点就是利用天眼查去了解公司的资金问题等,仅能进行简单辨别,导致我作为应届生在参加校园招聘会时,很难做出好的选择。还有一些公司给出的招聘启事并不明确,联系后才告知只需要实习生不招聘正式职工,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感。  

A7:“做书”这件事,在我看来是一分兴趣、两分热爱、七分责任。书是长久以来传达信息、记录知识或变化的载体,如果说让我用一样东西把无形的智慧与思考实体化,我会选择书籍。  

A10:平时最喜欢的平台是豆瓣,APP是MONO和网易蜗牛阅读。 

A11:喜欢研究网购折扣,分享有创意的VLOG视频、烹饪料理、图书电影点评和短视频等,很喜欢豆瓣的各种小组,生活组、鹅组等,我常逛。 

A12:我很崇拜一些主持人,比如朱广权、撒贝宁、何炅等,带货网红李佳琦我很佩服,还有那些做自媒体频道的网红比如李子柒我也非常欣赏。  

A13:我想问出版圈的前辈:造出一本常年畅销的图书需要做哪些努力,又经历了哪些挫折?(商报会尽快找到合适的人解答)

非出版圈流向

熊明亮(化名)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系

A1:感觉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太好,岗位少。

A2:签了一家科技公司。

A5:我的岗位是开发岗,符合自身的职业规划,薪资待遇不错。可能是优秀的简历(学历以及诸多实习实践的项目),面试表现出来的真诚打动了面试官。

A6:综合素质的提升,包含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执行力等的提高。

A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能代表“后浪”,但是我有自己的态度,思想独立、踏实努力,不被他人或社会的评论而丧失自我。

A10: 喜欢在今日头条浏览基础新闻信息;在微博关注社会热点,寻找社交话题。

A11:喜欢分享科研信息、职场信息、身边事儿;喜欢电竞。

A12:没有特别崇拜的人,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相信自己的判断。

小天(化名)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A1:春节之后,投了几家事业单位,因为疫情原因一直没有消息,同时还投了家一直比较感兴趣的做内容的互联网公司,面试比较顺利,拿到offer。

A2:没选择在传统出版圈工作,主要考虑还是薪资,虽然签约的这家给的也不多。我喜欢阅读,现在的工作依旧和图书有关,所以也还算是在出版圈。

A3:实习机构是一家做知识付费的公司,整体感受比在传统出版社实习更打动我。虽然工作节奏较快,任务也挺多挺杂,比如联系作者收稿、改稿,陪录音师录音,写广告页,还要负责课程上新运营,但做起来很有动力,比较符合自己的性格。

A4:可能是因为我既有在传统出版社实习的经历,也有在知识付费互联网公司实习的经历,所以在简历上会比较占优,最终打动了这家公司。

A9:每一代年轻人都这样吧,不止我们这代。可能是因为现在有更多发声渠道,加上现实条件允许,所以我们会更愿意袒露自己的情绪,更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谁能天天开心,也没有谁会“丧”到极致还无动于衷,总会找些事做,然后就不会那么“丧”了。

A10:喜欢豆瓣。它是平时找书、找电影必不可缺的渠道。

A12:没有很崇拜的人,但会积极参考周围人的意见,会向优秀的人学习。

孟凡硕

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A2:没有留着出版行业的原因主要在于出版类工作与出版专业学习之间存在供需关系错位的问题。例如,理工类出版社所招聘的编辑人才明确要求理工类专业背景,而出版专业相关知识反而是次要要求。不客气地讲,出版流程中的编、印、发所有环节都有比编辑出版专业更加对口的专业可供选择。

A3:最近一次实习经历在网易传媒(北京)的沸点工作室做内容运营实习生。对所在工作室旗下微信公众号出版文章集实体书印象较深,类似于明星出书的营销模式,以成熟、庞大的粉丝群为预期保障,并以实体书作为反馈增加线上粉丝粘性。

在大三的时候有过创业公司兼职运营总监的经历。创业应该是有的放矢地主动作为(有蓝海或独到的经营理念、资源优势),而不应该是就业困难后的无奈举措。绝大多数应届生没有能力自主创业。

A7:出版与其他职业越来越相互渗透,以内容运营与责任编辑做对比,两者工作虽然平台不同,但是工作性质与工作流程已越来越重合。未来几种内容类的职业是否会逐渐融合,也可以期待。

A9:或许也如网友评论而言,可供这波后浪奔涌的空间太狭小了,但大环境不是一句抱怨能解决的。但行好事。

A10:好奇心日报。

A12:毛主席,《毛泽东语录》常翻阅。

计青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系

A1:最终签了浙江广电集团钱江都市频道。

A2:以前有做过出版相关的工作,觉得出版和自己的性格不太匹配。

A3:刚开始实习的时候经常哭。做不好也哭,老师信任我,给我机会锻炼我也哭。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自己写稿子、拍采访,然后做一期节目。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很慌张,但老师又很相信我,鼓励我。我还是忍不住在脑海中构想各种可能出现的失误,感觉自己对不起老师,一边写稿子一边哭。当时真的觉得天都塌了,但是等到真的做好了,节目播出后,我甚至有点期待下一次的尝试……

A9:我们是复杂但有趣的一代。就像有些人可以让“丧”变得有趣,将其从原来的概念中脱离出来,赋予它新的定义。

A10:平时必刷微博,因为信息比较及时,而且也很多元。我还会上bilibili,看看新的创意视频。

A12:我崇拜我的明星偶像。不只是因为成就,更多的是因为他很清醒,能够清楚自己热爱什么,并为这个热爱的事物一直努力。除了追星,我比较相信我爸妈的话。感觉他们见过“大风大浪”,如果有什么不顺心,疑惑的事情我会跟他们说,然后他们说一句:“这没什么啊!不要担心,没事的!”就会觉得——“嗯,没事的,会过去的!”

小琦

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A2:最终签约了学而思网校。

A3:初试复试都是网络形式,回答一些对职业的看法和规划,培训比较辛苦但是坚持下来就没问题。

A5:薪资。

A6:在大学开阔了视野,接触了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东西,长了很多见识。

A9:太片面了。其实什么样的年轻人都有,这个时代的奋勇昂然和“丧“其实放在其他时代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奋勇和“丧“的原因不同,这也是社会环境导致的。

A10:平时最喜欢浏览微博。

A11:喜欢的小圈子是同人圈。

A12:比我厉害的人都崇拜,特别是在美术设计方面,还有文字创作者,我很喜欢灵感不断且新颖的人,毕竟优质原创很难得。比较相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话。

记者 / 孙珏

本文经“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授权转载

ID:zgcbcmsb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做書最新线上课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