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陈尔尔,大家都叫我自在妈。前国家级财经期刊媒体人,现资深孩儿奴。
游戏驱动终身学习,赋能亲子共同成长。
前天跟自在一起做他的数学作业,就是分别数这些形状的数量。自在每数一个形状就要让我检验一下他的答案。
我不愿充当一个监工的角色,但是我也需要看一下他作业的状况,所以我在想怎么能做得有趣一些。
一场小竞赛
于是,我决定换一种做法。
我把我帮他检查,转换成跟他竞赛,看谁数的准确。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会故意漏数、错数、自在会在一旁纠正我。
这样一来,他的热情比我还高。
用这样的方式,自在也不会觉得我是监工,而且引入了竞赛机制,甚至由他来监督我的对错,他会格外认真。
这还没有结束。
我们每数一个形状就算是一个比赛回合。每一局谁数的正确,谁得1分,此外,能够正确说出这些形状英文名称,也可以得1分。
比如我数错了,自在做对了,那么就是自在1:0暂时领先。
我就一边念“1:0”,一边在白板上记录下来。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清晰地理解几比几的原理、呈现形式。
几个回合下来我们就可以来计算总分——这样的一个过程又是加法计算的过程。
然后我问他,那你赢了我多少分?
这种提问实际上要比“你比我多几分”要多绕一个弯。
自在需要去转换赢和多的关系。同时,要计算赢了我多少分,就是数学里的“多多少”的问题,所以这里需要用到减法。
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下来,实际上大人心情也会好很多,孩子也不至于心惊胆战,亲子关系也不用那么紧张了。
但是这个办法并不能次次使用。我认为做作业的过程还是要培养一个自控、自检的习惯,我这样的做法,在孩子/家长不耐烦的时候、双方情绪不高的时候,可当作调剂。
学习伙伴
除了竞赛机制,我们还可以引入另外一个办法。
自在最近写日记的情绪不是很高,我觉得当我叫他“咱们来写日记吧”,好像也很苍白僵硬。
如果他不是出于自愿,我去勉强他可能只会破坏他的写作兴趣。
所以,我不再多说什么。他在家里骑滑板车,我就把我们种的向日葵花盆摆在地上,趴在旁边写日记。
我一边写一边念:3月15日,晴,哦,今天星期日。自在一圈圈从我旁边骑滑板车,到我旁边的时候他会减慢速度,看看我在写什么。
我继续自言自语:“我要给这些小花都起名字,最高的这一个就叫Wiley”, 旁边的是妹妹,就叫Riley吧。
自在停下滑板车,趴在我旁边说,不不,妈妈,我们根据Magic school bus里面的人物来给这些花起名字吧?
我说,这是我的日记,我想用这些名字,你可以找一些名字,记在你的日记里。自在开始去翻书。
一边翻书,一边过来看看我。
我写道:“Riley小心翼翼地依偎着哥哥,她长得很快,都快跟哥哥一样高了。”
很显然,自在没想到我会把这些花拟人化,就好像一个故事。自在放下手中的书,看着我书写,听我接下来会写什么。
写完之后,我从头到尾念给自在听,自在说:好玩,我也写一个日记。
我说:那叫一篇日记。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是自在的学习伙伴。我不去勉强他做什么事情,只是示范给他,原来这件事可以这样做,看起来好像很有趣。
我很认真地观察那些花,甚至我在跟他们讲话,“Pilar妹妹你要加油哦,跟哥哥姐姐长得一样高。我们都爱你,小可爱。”
这样其实也给自在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我一直认为,日记不是或者说不单单是记录我们的生活,而是去描述丰富的世界,并与他们在情感上联结。
那么反过来,跟孩子也是一样。我只是示范给他,我们大家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去跟这样一个世界联结,去跟万物交谈。
辅导孩子这件事的确会有抓狂的时候,但想一想,越是抓狂的时候越要想办法与孩子保持同频、保持联结,这样才可以解决抓狂本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