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大家可以张灯结彩地庆祝新生,却对死亡讳莫如深。死亡在中国传统中一直是个忌讳、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在面对朝气蓬勃的孩子时,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谈及死亡,因为大人们眼中的死亡常常是黑色的、不可见光的、压抑的。
但在真实的生活中,家长们常常忘记其实孩子也无时无刻不经历着生死离别:也许是因衰老而离开的爷爷奶奶、也可能是由于各种意外而去世的小狗、甚至是路边死于缺水的野花野草……
那些曾经鲜活,但又因为各种不可抗力而消失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的生命,时常会给孩子带来困惑和悲伤。家长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疑问——“什么是死亡”“人为何会死”“人死后会怎么样”……
实际上,孩子们之所以会对生死问题感兴趣,也是源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及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困惑是他们身心发展的正常表现,体现了儿童对生命现象的敏感。
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对“生和死”具有朴素的认识。一般从四五岁开始就对死亡产生了好奇与疑问,并在10岁左右形成较成熟的死亡概念。在这一阶段中,如果家长们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孩子们很容易通过电视、电影、神鬼故事中了解死亡,无法获知关于死亡的真相,容易受到那些夸大、不实、扭曲信息的影响。所以今天我们聊聊如何让孩子认识死亡。
死亡没那么可怕,
我们大家可以从容去接受
《熊和山猫》
适读年龄:3-8岁
教孩子接受失去,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课,教孩子理解别的人悲伤,也同样重要。熊失去了好朋友小鸟,他把自己封闭在悲伤里,朋友们劝他尽快忘记,只有山猫陪伴他凝视悲伤,回忆和小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我不会总掉眼泪了,因为,我和小鸟永远永远都是好朋友!”熊明白了,悲伤或许无法遗忘,但那些闪光的回忆会把他和好朋友永远地连在一起。
《再见了,艾玛奶奶》
适读年龄:3-8岁
即使知道死亡即将降临,在生命的终点前,人依旧能坦然、有尊严地面对自己和他眷恋的世界。在这部黑白影像的纪实故事里,艾玛奶奶虽然病情日益恶化,面容日渐憔悴,但始终乐观、坚强,与家人共同珍惜着相处的时光,从容且平静地迎来死亡的瞬间。
当艾玛奶奶回顾自己这一生时,说:“现在是我这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过去的那些失败呀、痛苦呀,现在都变成了甜美的回忆。”
接受“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死亡降临时并不痛苦”这样的人生真理,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活着的美好,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
《爷爷变成了幽灵》
适读年龄:3~6岁
在这个故事里,孩子们会发现原来死亡并不是冰冷的,它是满载温暖的回忆,也是一场平常的告别。这本绘本用回顾的方式,让孙子小艾斯本得以见证爷爷的一生,最后以平静的道别方式来结束这场生死离别……让我们的孩子面对死亡不再恐惧无措,而是坦然面对并理解。
《獾的礼物》
适读年龄:3~6岁
面对死亡,告别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我们大家可以尝试回忆一下曾经和那个人相处过的点点滴滴:鼹鼠告诉大家獾是怎样教他剪纸的,青蛙告诉大家他是怎样跟獾学溜冰的,狐狸想起了獾教他系领带……朋友们在回忆中也渐渐接受了獾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的事实。
温暖的春日会融化大雪,因失去朋友而悲伤的心也终将回归平静的生活。
对死亡的恐惧,
源自对爱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
《活了100万次的猫》
适读年龄:4岁以上
有100万个人宠爱过他,有100万个人在他死的时候哭过,国王、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太和小女孩……成为谁的猫他都漠不关心,即使面对分离他也一次也没有哭过。但是这样的生活却因为遇到一只心爱的白猫而改变了,他开始珍视与白猫共渡的每一天,明白死亡的意义。
100万次没有爱的生命,和唯有一次的爱。浑浑噩噩的100万次毫无意义,人生也许只活一次就足够了!
《我永远爱你》
适读年龄:3~8岁
孩子天生就对各种小动物充满兴趣和喜爱,那么,当他们面对朝夕相处的动物死亡时,家长们又该如何安慰他们呢?
因为无法面对小狗阿雅的一天天老去,男孩只好在每晚入睡前和它说上一句“我永远爱你”,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阿雅死后获得安慰,真正接受死亡和离别。
《不要哭得太伤心》
适读年龄:3-10岁
爷爷去世了,小孙子却还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一如往常地在车站等着,带着一大一小两把雨伞,那是给爷爷准备的。淅沥的小雨中,有人走了过来,小孙子以为是爷爷,探头张望,来的却是妈妈……
爷爷给孙子的温暖告别:生命的历程,就是一场爱的传递。死亡不是分离,而是彼此生命更深刻的联结。“即使你已变成不能发光的暗物质,我的星轨依然被你影响。”
《小伤疤》
适读年龄:3~7岁
这本绘本中,妈妈的死亡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他的小伤疤,从一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想把妈妈的味道留住,到最后理解了妈妈的离开,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开始没有妈妈的生活,也将对妈妈的爱永远留藏在心底。
爱是这场珍贵的死亡教育中最坚定、温柔的底色。最终,这个小伤疤也会跟着时间的流逝淡化消失。
《一片叶子落下来:关于生命的故事》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既然我们都要飘零落下,干吗还要生长在这里呢?”
如果你恐惧死亡,也许你应该了解一下生命绽放的过程。在这本绘本中,一片叶子在一年四季的变化,向我们娓娓道来生命存在的价值——
“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
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
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
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
是为了四季。
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死后的世界是怎样的?
插上想象力的翅膀,
黑色的死亡也会变成彩色的
《后来呢后来怎么了》
适读年龄:3岁+
如果你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和语气来和孩子探讨死亡,那么这本书也许可以帮你。
你死后想干什么?这本书里的爷爷设想了死后的各种可能性。去天堂之前可能需要给神仙准备一份礼物。死后住的坟墓有必要建成方便游客拍照的样子吧!偶然回家串门也许只能变成桌子上的苹果、浴室里的小板凳、方便拿在手里的塑料袋还是传单呢……
死亡就像它发生的频率那样稀疏平常,当孩子像幻想旅行一样去想象死后世界时,死亡的颜色也不再是黑色的了。
《爷爷的新工作》
适读年龄:4~6岁
很多人害怕死亡,抓紧现实努力生活学习,但如果死后的世界并不是虚无,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在那里你一样要通过工作挣钱,拥有一技之长来获得认可。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看淡生死,更从容地生活呢?
这本绘本给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更应该说是一种希望和启发,死后的爷爷尝试了很多种可能,终于在猫咪王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拥有了一份获得肯定的新工作。
原来死亡这件事和活着一样,都是需要用心经营的事业。
向死而生,
在真实的生活中兼程风雨彩虹
《精彩过一生》
适读年龄:3~8岁
这本书不单单是告诉你死亡,更是教你如何在死亡来临之前精彩地过完一生!
就算已经变成满头白发的老人,他们也曾经从天真可爱的小宝宝,长成调皮捣蛋的小学生,经历了叛逆刺激的中学、大学时代,还做过替身演员、当过电影明星、游历过美丽世界、冒过生命危险……拥有着这样精彩的一生,再潇洒地面对死亡。
《当鸭子遇见死神》
适读年龄:5~10岁
孩子们很难去理解生与死的概念,这本绘本中的鸭子遇见了死神,为我们直观地展现了一场生与死的对话。原来死神从鸭子出生开始就在它身边了,在得知了死神的存在之后,鸭子依然可以去散步、游泳、聊天,最后迎来死亡。
在这个故事里,比起夺走生命的传统印象,死神更像是一位伴随左右的守护之神。
图自《寻梦环游记》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所以我们才更需要对孩子们进行死亡教育,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死亡,以便更加从容地应对这样一个世界、热爱生命。即使了解生命的终点是死亡,但仍然对生命本身充满希望,所以才能承受现实世界的风雨,追逐活着的快乐。
因此,对死亡的教育,正是对生命的教育,让孩子们知道死亡是真实存在的,是不可逆转的,他们才能从日常的生活中生出热爱,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真正的自己。
本文涉及图书均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
为保障正版请尽量在自营店搜索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