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局长~用娘心调查育儿知识问题,为宝妈们拨开育儿道路上的迷雾,真相只有一个!一定要持续关注局长哦~
主治医生 |郭晴
流韵今年10岁了,是一个非常优秀漂亮的女孩。她从小就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学习成绩优秀,跳舞、钢琴样样不弱。
但是流韵最近出现了一些怪异的行为,时不时挤眉、弄眼、擦鼻子,有时候喉咙里还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流韵这些举动可把爸爸和妈妈急坏了。这么漂亮的姑娘,学上这些乱七八糟的毛病,以后可怎么办?
焦虑的妈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也帮她转移注意力了,还带她出去散心,但是都无济于事。
无奈之下,妈妈带她去医院做检查。结果医生确诊为抽动症。
听到这个名称,家长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病症,怎么可能会在自己家的女儿身上发生呢?
那么,究竟什么是抽动症呢?这个病要怎么治?
今天局长邀请了安丘市中医院的郭晴医生,来给各位爸爸和妈妈好好普及一下了。
01
挤眼睛、手脚抖动并非是抽动症
看到上面所说的案例,家长们可能会变得神经紧张,看到孩子抽动就以为孩子得了抽动症,急急忙忙带到科室给医生检查。
但并不是这样的。
孩子眼睛瘙痒,老眨眼睛,可能是结膜炎症在作怪。
细菌病毒感染往往会伴有眼屎特别多的情况,而过敏性的结膜炎,孩子眼睛没有明显的红肿,但是会出现瘙痒,总是频繁眨眼睛。
这种过敏性的结膜炎多见于小孩子,经常看电视、看手机,时间久了,电离辐射会导致眼睛瘙痒。
对于感染性结膜炎症,我们积极给他进行抗炎抗病毒治疗;
过敏性结膜炎则让孩子脱离电视机,每天局部热敷,配合色甘酸钠这种抗过敏的滴眼液,瘙痒和眨眼睛症状很快就能够缓解的。
但如果是抽动症,即使经过上面提到的努力治疗,也无法缓解。
孩子睡眠时,常常会出现不经意间手脚抖动的情况,是不是说明孩子有问题,大脑发育不好,得了抽动症?
其实并非如此。
小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得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有时候偶尔开个小差,就会出现孩子在刚刚入睡的时候手脚抖动的情况。
这样的问题随着孩子的生长能够缓解,不要草木皆兵,其实抽动症的发病率还是很低的。
02
警惕!这些症状才是抽动症
抽动症多数在孩子四五岁就开始发病,青春期的孩子学习压力比较大,叛逆心比较强,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主要体现为眨眼睛、扬眉、咧嘴;
●严重的可能会出现甩胳膊的情况;
●更严重的,嘴巴里可能会无缘无故出现哼唧哼唧的声音。
因为表现形式不同跟维持时间的不同,它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单纯性的抽动症
它维持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一年左右就能够痊愈,往往通过一定的药物,甚至是通过行为指导就能够缓解。
主要体现为单纯的挤眉动眼,发作频率不高。
慢性单纯性动作性抽动
维持时间要一年以上,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是特别好,需要配合家人的关注以及自身的引导。
主要体现为挤眉、动眼、咧嘴甩胳膊、摇头,甚至会出现性格障碍,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
*性格障碍:本来性格温顺的孩子变得暴躁或是异常的无语,不爱说话,自卑自卑。
慢性单纯性发音抽动障碍
孩子会出现无意识的发音,往往是以“嗯嗯呼噜呼噜”为主要体现,ta其实不愿意这样,但就是控制不住。
03
面对抽动症,我们该如何治疗?
有两种治疗方式。
普遍的也是家长大多认可的药物治疗,但是药物在我们看来其实只是单纯的辅助。
比如氟哌啶醇,这些西药副作用极大,有些孩子用上之后可能总是会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
所以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物理疗法,比如医院里的康复锻炼,还有来自于家人的安全感,这才是治疗的王道。
当孩子被确诊为抽动症时,我们首先要看看他是否因为学习压力,或者家庭中的不和谐因素导致的。
如果是这些因素,我们该积极改善环境,帮他释压。不要让他觉得抽动症是一种疾病,让他积极正确地去面对,并进行自我纠正。
04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孩子出现这种病症,其实最伤心的是家长,但最无助的是孩子。
对于大孩子来说,他已经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眼,当他感觉自己跟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时候,他就会百般去隐藏自己,隐藏自己的缺陷。
但是有时候容易适得其反,从而引起厌学自卑情绪,甚至发生结束生命的惨剧。
所以家长一定要先从学校、以及他周围环境的人群入手,看看孩子碰到什么难处了,帮助ta处理好问题。
然后再给孩子配合相应的药物,比如可以给ta配合点中成药,像静灵口服液等。
还要采取鼓励措施,渐渐让孩子学会忽视自己的外表,让ta觉得内心是完美的。这样坚持下去,孩子的病情是能够恢复的。
05
如何预防才是王道
虽然引起抽动症的原因,并不像感冒发烧那么明确,但是根据大多数孩子的表现情况去看,以精神因素居多。
所以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的关爱至关重要,不要强加任何他不喜欢的东西,让孩子的童年快乐成长,这才是预防的关键。
美满的家庭,快乐的人际关系,才是战胜这个疾病的法宝。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定要点击底部「在看」或者分享朋友圈,
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哦!
- 作者简介 -
郭晴,安丘市中医院主治医生。
本文由本站独家专栏「妈妈调查局」特约供稿,版权归本站所有,如果想转载,请联系我们取得授权。
▍本期编辑:石头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