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的最后几天,发生在哈尔滨一些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上了热搜。12月29日,哈工大和哈师大进行篮球比赛,比赛期间,场下观众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现象,产生骂战。但这并不是使该事件迅速升上微博热搜的根本原因,真正使该事件成为热搜,并导致上万人参与评论的是一个微博名叫“森林里的鹅卵石”的貌似哈工大男生,他在微博直播间公开发布严重侮辱、歧视哈师大女生的言论,该生说:“花五百块钱上四百多分的哈师大女生去……”之后,一群貌似哈工大的多个大学生随声附和,从侮辱哈师大女生到贬低、歧视哈师大全体学生是低分生。骂战双方人数逐步扩大,形成相互的人身攻击。当晚,一些学生将以“森林里的鹅卵石”为主的不良言论截图下来向哈工大投诉,当时23时52分,哈工大迅速作出回应,称学校已关注到投诉,并第一时间开始着手调查,如果发布不良言论者是哈工大学生,我校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请广大网友相信,哈工大的规格严格在网络文明建设上同样会贯彻到底。在此言论被投诉后,始作俑者“森林里的鹅卵石”一边在微博上道歉,一边又对私信自己的人开骂。这一事件卷入了很多年轻人,站在各自的立场,发表各自的见解。其中呈现最多的是愤怒和攻击。透过这样一桩事件的呈现我们究竟可以从中看到这些愤怒和攻击背后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反思的东西呢?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教育心理学专家杨真艳老师。
杨老师说,要从两大方向来解析这件事。一是现代人的自恋问题。从健康自恋的角度,可以归纳为,人因为努力做成功了某些事情,成功之后会有自我价值感,这是一种自我肯定,确认自我价值感的真实感觉,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在做事情时坚持、努力,有韧性,这些都是健康自恋的一部分,也是给自己精神上的补给。但现在很多人受不健康自恋的困扰。不健康自恋是要求自己绝对的好,唯一的好,我是最好的,最重要的,谁也比不上我,当一个人处于这样的感受时,心里就会有心神不宁的感觉。假如没有确定感,就会有不安和羞耻感。这样的感觉是很痛苦的,好多人从小就在体验着这种感觉,在生活学习中,不成为亮点、焦点,不被瞩目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尊。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当人有这样的感觉就会做出不合适的表现,比如,炫耀自己贬低别人,过分追求别人的夸赞,嫉妒别人,没有同情心,没有共情的能力,行为态度傲慢……不健康自恋带来的问题就跟这件事情中一部分大学生的表现相对应了。我看到网上更多的人是从道德层面评价这些大学生的行为。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的话,不是道德上的问题,是心理上一直没有受到真正的镜映(确认和映证)。
一个孩子长大,需要父母给他非常好的镜映,做了哪件事真的很棒,只跟自己比,不跟别人比,我们都很欣赏你,孩子在其中也能获得自恋的能量,自信起来。有些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要求一定得是最好的,无论你怎样努力,没成为最好的那个,不打败其他人,我们就不会认可你。被这样对待长大的孩子就会经常性地说,谁谁谁不好,谁谁谁不如我,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不然会陷入羞耻感中,他要摆脱这种感觉一定会有这些不良行为。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好多人是处在这种不良感受中的。
不健康自恋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不尊重,不信任,相互排挤,用言语诋毁别人,这些都是心理问题的呈现。所以,当我们在网络上去批评、评价别人的时候,如果能从心理角度看,会有多一些理解他们为何会这样。大学里有很多心理老师会帮助这些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哪几个方面做的不适当,重新客观认识自己,这些现象就会有改观。这是从整体性来看这个事件中大学生们的反应。
二是这个事件中有一个始作俑者,说话比较低俗的那个年轻人。在他的言行中能够准确的看出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对性的理解有偏差,认为花钱就可以怎样怎样,做了这件事好像获得了价值感,其实,这是个很可怕的偏差。用金钱去衡量两性关系是很可怕的事情,当他真的有一天长大了,组建家庭时,带着这种认识对伴侣关系会有极度的破坏性。这个年轻人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区分清楚什么是隐私什么公开事件,他会把隐私拿出来说,而且说的也让人无法接受,无法在这个层面和他讨论,会让人愤怒。这个年轻人如果在性的理解上没有明确认识的话,会给自己制造很多痛苦。另一个特点是攻击性比较强。不但把性拿出来作为攻击的武器,还会把学习成绩拿出来攻击别人。一个极度自恋的人(不健康自恋,缺失自恋能量的人)用这样的方式去攻击别人的时候,会让他们周围的人没有很好的方法和他相处,我们每个人内心都能够感受到不舒服,他破坏不了别人,他做的事情都是伤害他自己,让更多的人远离他。看到这个年轻人的语言行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猜测,这个孩子怎么会这样说话,有这样的想法?他过去经历过什么?我们可能都会想到,也许他过去就被这样的暴力对待过,他才有今天的行为。每个具有攻击行为的人内心都是充满了愤怒的。这个年轻人也是内心充满了对人的愤怒,你们全都不好,我不把你们当回事。另外一个可能性是过去被过分地压抑过。这些都会引发这个年轻人现在这样不合适的言语行为。
透过这个年轻人的行为,我们更需要想的是,到底怎样养育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是对的?
孩子真正能从幼稚长成成熟的成年人,需要父母对他有温和的态度,有界限。我们常听小孩考试没考好后说,我后面还有谁谁谁呢!通常家长会说,他输不起,批评他;他就会反驳,谁谁谁做的还不如我好呢。我们肯定要反思父母教育中忽视了什么。是不是父母在教育孩子中过于追求完美了,过于让孩子做事情时只要达到父母想达到的目标,而忽略了其中的过程。每一个孩子小时候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做事情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当我们忽视了孩子的努力直接要结果,而结果又令我们不满意,不肯定孩子的时候,孩子自尊一定是受损的。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做事情的过程,给自己非常好的肯定,建立健康的自恋感受在心里。还有些孩子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心里有委屈,愤怒,那么多不良情绪,父母怎样对待的呢?如果父母是以暴制暴,或者说那算什么啊,你根本就不用把它当回事,那么孩子的心里就会积累很多愤怒,这些愤怒积累到一定的年龄,外力没有很好的方法控制它的时候,他自己也很难控制,一定会呈现出来。
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如果能允许他用一个正确的方式表达,他就不会长大以后那么具有攻击性。
陪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是要透过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去反思自己行为的。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功,幸福,怎么能达到这个目标呢?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做的是否正确?家长做的正确孩子才可能达到那个目标。像这个说话低俗的孩子引发的事端,家长也一定跟着很痛苦,很生气。所以,孩子小的家长真的要好好面对这些现象。好多孩子到青春期后对性会有很多朦胧的认识,很多渴望,我们经常跟家长说要给孩子做好性教育,到底什么是性教育,如果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了解性是多么神圣的,对人类来说是纯洁的,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就不会把它变成低俗的攻击别人的方式。这方面一定要跟孩子讲清楚,如果家长讲不清楚一定要借助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外力让孩子真的清楚,这是关系到孩子未来幸福的大事。如果孩子在这件事上的认识有偏差,是伤己伤人的。透过这件事我们反思,就要看看自己对待的孩子是否合适,我们有哪些是可以借鉴,改变的。
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在这样的事件中,形成完全对立的两面,一方面激发了很多人的愤怒,一方面也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同。杨老师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自恋能量缺失的表现。一个人如果具有非常好的自恋能量,不会把这当成事儿的,会一笑了之,说,哎,就是一个自恋能量不足的人表达一下自己的感觉,跟别人没有一点关系,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骂人的阵营明确地表达了,我要透过贬低别人、谩骂别人才能从心里证明我自己是好的。另外一部分人用心理学的专业术语解释的话,是投射性认同。认同了别人说的那个我不好,这也是自恋能量不够的呈现。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都当局者迷,对自己认识不足,不确认自己到底能力有多少,够不够好,所以在不停地寻找,在寻找过程碰到这样的人,我们就会觉得,完了,被他们证实了,我真的不好,我只考了这样一个学校,我真的不如他们。而考得好的人又非常自大地说,我比你们强多少,而且我要永远站在强的位置上。其实,这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当然,参与其中的年轻人是爱憎过度分明,对正确和错误要清晰标定,不然会感觉自己是不负责任的人。有些嫉恶如仇的人会参与其中,很想用正确把错误击败,其实,这是一个青少年的表现,长大后,有了更多理解会不同。
这样的事件发生,对参与其中的年轻人都有影响。智慧足够的孩子能够透过这件事情看清楚自己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不会朝着外面的人使劲儿。而有一些孩子看不清楚内因,心里会留下很多不良心理感受,这些孩子需要有成年人的帮助,跟他讨论让他可以把放在外面的愤怒转到把眼睛看向自己内心,我对自己是怎样看待的?当他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时候,这件事情就会给他带来很多成长的资源。
杨老师说,这样的事件发生对孩子们来说是好事,他们可以透过这个事情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也能知道正确对待所有发生的事情。凡事发生看价值,当孩子们都能从发生的事件中有自己的收获和对别人的理解,那么他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的涵容度会不断变大,那么,他们就会总结出更具建设性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走向成熟。
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报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编辑:文凰
审核:熙爽
终审:老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