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亲子品牌网资讯正文

留学版北京人在纽约刚到美国那几个月我天天晚上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1-09 04:34:33  阅读:5260+ 来源:自媒体 作者:英国校代聊留学

原标题:留学版“北京人在纽约”:刚到美国那几个月,我天天晚上哭

本来,留学前没有离开过家的Rebecca,还等待在学习之余,有几个知己小伙伴在身边能够沟通、倾吐。老外指不上,我国同学呢?新一代的“北京人在纽约”在留学圈里演出。

我老同学汪洁(化名)的女儿Rebecca(化名)放寒假从纽约大学回国,正好我在搜集有关留学榜首学期领会的材料,便请这对女神级的母女喝咖啡谈天。

汪洁慈祥地看着女儿,拍了拍她的手,一脸疲惫往后的轻松:“现在康复常态了,刚去美国那会儿,咱们视频谈地利总觉得她心情不高,后来听她说有一段时刻天天晚上哭。”

稍稍有些意外,我想起2019年Rebecca去纽约大学前咱们曾聊到她在北京上重点中学国际班的事。

按说经历过英语教学环境的熏陶,习惯起来应该会比较快。

“英语倒还好,我觉得听课问题不大。”Rebecca悄悄掠过的神态抚平了我对我国学生英语的顾忌,但又带出了新的concern,“现在想起来,国际班有用,但除了对升学有用,其他也就没什么了。”

国内的某些“国际教育”其实相当于“高冷版”的托福、雅思、GRE训练班,换句话说,除了学习便是被训练的进程,而教育感比较弱,好像短少“学习日子”。

在学习方面,Rebecca的自主性十分强。

依据美国本科学制,从入学到二年级末的两年(也可能会更长)间,学生能够自在选课,不用拘泥于自己请求时填写的专业。

博雅式的宽松环境给了Rebecca更多空间和缓冲地带。关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学生而言,确认专业并不是很简单的事,刚进入大一能不受拘谨地测验不同专业范畴,让Rebecca如虎添翼,能够轻松地把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类课程加进来,统筹自己主修的心思学课程。

按Rebecca的介绍,纽约大学供给的各类课程便于挑选,假如想double-major(双学位方向)也很简单,很灵敏。

“作业量不算大,我在图书馆的时分一般是写作业。”

我追问了一句,“在英国留学,理论性的学习比重高,任课教师总要安置很长的参阅书单让学生回去读,并且写小论文时,参阅书目少了会被要求重写。”

Rebecca摇摇头,“纽约大学的学术气氛我感觉没有英国那么浓,也可能是我在美国读书时刻还不长。至少教师要求不是特别高,再说还有‘知乎’帮助……”

“我觉得真正要深化学习专业,还要到研讨生阶段,本科便是用来确认研讨方向的。”这个美丽而又有主意的女孩子,现已把心思学的研讨生院校定位在南加州大学。

“南加州的心思学更强,纽大最强的是商科、电影艺术、法学。”

也难怪,纽大除了大学综合排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QS、US News等国际大学2020年度排行榜上都进入了前30名,斯特恩商学院的选取难度超越了哈佛商学院,电影艺术类毕业生中取得奥斯卡奖的超越30人(这其中就包含我国台湾导演李安、美国殿堂级大师马丁·斯科塞斯等),法学院与耶鲁、哈佛、哥伦比亚、斯坦福、芝加哥齐名。

作为“新常青藤”名校,纽约大学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在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岛上,纽约大学被华尔街、联合国总部、自在女神像、大都会博物馆、年代广场、中央公园、第五大路、洛克菲勒中心、百老汇等地标所围住。

在“最美国”的大环境里,Rebecca压力大吗?

话锋总算又回到“天天晚上哭”的起点。

Rebecca听我国师兄、学姐介绍说,在美国,遭到心思问题困扰的我国留学生绝不在少量。

与同龄的学伴相同,Rebecca遭受的是一个冷酷的纽约。

无法幻想,在“派对文明”甚嚣尘上的纽约大学,人与人心灵的间隔其实十分悠远。

“这边的party太多了,没完没了,感觉我们都挺热心,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许多美国同学都在聊商务协作的事,他们之间也基本上便是商务联系。”

Rebecca的调查提醒出美国大学“生意场”的一面。

高冷的纽约人不把纽约以外的人放在眼里,关于性情爽快、思想敞开,但又不善于交际的Rebecca来说,这无异于曼哈顿冬季严寒刺骨的北风。

本来,留学前没有离开过家的Rebecca,还等待在学习之余,有几个知己小伙伴在身边能够沟通、倾吐。

老外指不上,我国同学呢?

纽约大学的我国学生十分多。并不古怪,在全美大学中,纽大是国际生人数最多的大学,美国籍之外的学生人数挨近2万人。

要知道,许多英国大学的全校学生人数也不过2万人罢了。

很多我国学生也分成了不同“派系”,互相孤立,互不交游,即便帮派内部也并不是常常走动。

从美国高中升入纽约大学的我国留学生是这些派系中的“上流阶级”,他们家庭条件优胜,出手阔绰,一起,通过几年来在美国的历炼,现已面貌一新,老练、镇定、愈加习惯大学的学习、日子。

Rebecca很仰慕这些精英的应变能力,而自己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不过,这样的一个进程概莫能外,新一代的“北京人在纽约”在留学圈里演出。

“假如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去纽约,由于那里是天堂——能够纵情地享用。假如你恨一个人,也把他送去纽约,由于那里是阴间——体会贫民窟的悲惨。”

旅美华人曹桂林在他的畅销书《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名言,不知道是在新一代年青的留学人身上是否也会应验?

关于敞开的社会而言,再不会像曹桂林那一代华人对外面的国际一窍不通,但从天真走向老练的进程是相同的,这也是留学对人的刻画。

作者简介:

老赵(Andrew)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任英国大学我国区首席代表十年之久,海外大学校代协会创始人之一,面试我国学生数千人。英国驻华大使馆文明教育处留学训练师、北京城市播送教育专家。出书《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等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