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笔者通过电子邮件,与远在英国伦敦的马伯英教授取得了联络。“我人还没有回东阳,你的采访就渐渐的开端了,充沛体现出东阳人的勤快和举动敏捷、干脆利落。谢谢你”,马伯英回的榜首封邮件,寥寥数语,就将其亲热儒雅、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展现在笔者眼前。
马伯英是何许人也?无妨先看一看他的“人生经历”:马伯英原是上海医科大学正教授,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英国Kingston University和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比尼医学院中医教育中心客座教授,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院士。一同为上海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研讨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全欧中医药专家联合会执行主席、国际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团成员、英国中医师学会会长。
马伯英从事中西医临床50年,曾受邀成为国际闻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我国科学技术史》(又译为《我国的科技与文明》)医学卷的协作者,剑桥大学和英国学术院拜访院士。他仍是国际闻名中医史学家,作品《我国医学文明史》(上下卷共174万字)凝聚了其一生汗水,是该范畴的开山和奠基之作。他的研讨范畴广泛,包含中西医理论、临床和教育、中外医学史、医学文明人类学等。
在接下来的几封邮件中,马伯英与笔者细细地聊起了他的人生:学生时代的调皮;军校生时“违反规定”谈恋爱、送纸条;转业后下乡到工厂当医师并自学中医;最终又考上研讨生、自学英语和人类学;帮忙李约瑟博士编撰《我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在英国行医,担任英国中医师学会会长,为英国中医争夺合法位置……
1943年12月15日,马伯英出生于巍山镇怀鲁村。从小聪明好学的他,顺畅进入东阳中学初中部学习。初中结业后,他“打败”一众竞争者,如愿考上金华二中。1961年高中结业后,马伯英活跃备考,填的自愿是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机缘巧合下,马伯英得到了到我国人民解放军水兵医学系就读医学专业的时机。“尽管对医学一窍不通,但医师毕竟是个铁饭碗,哪里都有患者需求医治,所以我欣然前往。”马伯英说。
其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样便当,从金华坐车到上海需求十几个小时,马伯英抵达上海北站时现已天亮了。后来,马伯英进入我国人民解放军水兵医学系就读,学制为六年。学业开端前,他需求到上海虬江码头停靠的井冈山登陆舰上体验生活一个月,那段时刻,他与一位苏北老水兵成为朋友。开端正式上课后,马伯英成果优异,深受教师的喜欢。有一次,他还在200多位同学面前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和记忆办法。
1967年,马伯英被分配到水兵虬江码头登陆舰支队大别山舰任军医,水兵们身体很棒,他不免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1972年,马伯英又被分配到金华轿车拖拉机修配厂做厂医。工厂在乡村,因为医术高明,工人和邻近大众都来找他治病。他也在实践中逐渐的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还结交了不少工人朋友。
1977年,全国康复高考,马伯英怀揣着愿望报考研讨生。有一天,他正在地里干活,意外收到了中医研讨院的选取通知书。1978年9月初,马伯英兴味盎然地进入中医研讨院医史文献室,成为一名研讨生。无论是北京中医学院的任应秋、王玉川、刘渡舟教授,仍是医史文献室的李经纬、蔡景峰、马堪温、马继兴等教师,都是大名鼎鼎的饱学之士。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下,马伯英收获颇丰。在中医研讨院时,马伯英还编撰了一篇论文——《针灸经络的实质假说》,并在日本杂志《医道之日本》上宣布。
研讨生结业后,马伯英如愿前往上海榜首医学院人事处签到,并授命兴办医学史教研室,担任教研室主任。他向领导提出了三间房间、开端编制7人(包含一名办事员)、增设图书购买经费、派出青年教师薛嘉甡到北京医学院进修等主张和要求,随后开端安心编写讲义。马伯英写了干部班运用讲义两册,分别是《医学的曩昔,现在和未来》与《我国医学体系开展史述略》,又写了《中外医学史讲义》上中下三册,合适本科生运用。如此,教研室的人事、架构、讲义等悉数组织妥当,课程教育得以顺畅开展。
因为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想要物色一名我国学者到剑桥与他协作,研讨编撰《我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经人引荐,马伯英成为最佳人选。不久后,马伯英收到了李约瑟和鲁桂珍博士的信。为了完成心中的愿望,马伯英向学院领导提交了请求,具体阐明了作业通过、协作人和这份作业的重要性,并取得同意。
1985年12月15日,在马伯英42岁生日那天,他起程飞往英国。通过2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马伯英抵达伦敦希斯罗机场,开端了在李约瑟研讨所的两年作业。“我担任用中文写出我国医学史,他们会组织人员翻译成英文。”作业之余,马伯英期望在剑桥多学点常识。其时,他的酬劳是一年6000英镑。所以,他便当用薪酬的剩下部分,请求到剑桥大学科学史部进修一年。前前后后算在一同,他一共在剑桥待了三年。
1988年末,学有所成的马伯英回到上海医学院医学史教研室,着手编撰《我国医学文明史》。此书于1994年出书上卷,合计六十八万一千字。封面设计上,修改挑选了宋代李唐所绘的《灸艾图》,出自《故宫书画录》。后来,马伯英在敦煌洞窟观赏时,从前缘梯而上仔细观察该岩画,发现其实是“疮疡医治图”,因而在他的《我国医学文明史》2010年版中予以更正。
在编撰《我国医学文明史》、《中外医学文明交流史》期间,上海医学院领导从头录用他为医学史教研室主任。所以,马伯英另起炉灶,招兵买马,推进教研室作业顺畅开展。
1995 年,马伯英应聘前往英国伦敦一家中医诊所公司上班。在那之后,他以中医师的身份为英国患者诊治,深受信任。2002年,马伯英创立英国中医师学会并担任会长,领导学会开展。一同创刊《英国中医》,遭到国际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海内外中医师的广泛好评,英国中医师学会也因而被誉为英国中医的大旗。2005年,英国皇家医学会颁发他“终身院士”荣衔。2017年,马伯英退居二线,改任主席,期间他活跃参加英国政府中草药立法作业组作业,对立以草药师头衔注册中医师,最终取得了“维护中医师头衔”的成功,为英国中医师争夺到独立行医位置。现在,马伯英虽已年届耄耋,但他依然在为英国中医作业的开展发挥余热。
这些年,马伯英和家人一向生活在伦敦,现已很多年没有回过东阳。此次受邀参加第二届国际东阳人开展大会,马伯英倍感高兴,他不只要亲眼见一见开展变化巨大的家园,还等待在此次大会上与从前的同学、老友重逢。马伯英表明:“传闻东阳现在开展得很好,并且人才济济,我想就此提出一条主张。东阳是蜚声在外的教育之乡,是否能够建造一所综合性大学,为当地经济社会开展培育更多人才。”
最终,马伯英用一首词,表达了对家园的无限酷爱与怀念:
满庭芳 思乡
依依柳树,连绵芳草,诉难尽,离别意。且掬江水,再甘故乡味。
多少孩童旧事,空留住,竹径小溪。生养地,东阳江水,潺湲流日夜。
难舍!更此间,故迹旧忆。思逸当年,曾漫步徜徉,茅塞初启。一别,
经年不见,眉眼间仆仆风尘。莫情伤,悲欢离合,只缘人多情。
人物档案
马伯英,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浙江东阳人。1943年12月生。1967年结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水兵医学院,1981年获北京我国中医研讨院硕士学位。1985年~1993年间作为拜访学者数度出访英国,在英国剑桥大学"东亚史研讨所"参加闻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主编的巨作《我国科学技术史》的编著作业,为该书医学部分首要执笔人。1985年在英国剑桥作业,并被选为剑桥大学"新学院"高档院员。1993年二度赴剑桥,并再次当选为剑桥大学休斯学院拜访院士及英国学术院拜访院士。1999年兴办英国杏林中医研讨院并任院长至今。2002年出任英国中医药联合总会主席。
记者 陈巧颖
文中配图为材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修改: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