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亲子品牌网资讯正文

给孩子一个平平的幼年不如和他一同愉快的冒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11-27 15:30:47  阅读:606+ 作者:责任编辑NO。郑子龙0371

原标题:童年的冒险

作者:儿童文学研究者 周明刚

有一天,有一只小老虎说要去冒险,于是他吃完早餐、刷完牙,背上背包就出发去冒险……

可是,这一路上既没有李静劫难,也没有寻珍夺宝,更没有降妖除魔,仅仅是他帮助几位丢球、破屋、漏船、渡桥、过马路的人取了球、补了屋、堵了漏、过了桥和马路而已。“这根本不算是冒险嘛”,读惯常规冒险故事的大朋友、小读者一定会很不满意地质疑。

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小老虎的五次助人行为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轻松。实际上,第一次帮助小狗时,小老虎连续四次尝试都失败了,在不经意间抖下花纹之际,才触发了他处理问题的灵感,之后四次助人的完成,也建立在起始经验迁移和不断损耗花纹的基础上。

对儿童读者来说,去探索世界并随手处理问题的小老虎就是他们自己,跟着小老虎体验处理问题的冲动、困窘与快乐就是对他们自己处理问题心智的考验,即使是成人眼中极微不足道的“通关”,其难度和意义也足以媲美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这自然是“冒险”——儿童心智考验与成长的冒险。像小老虎一样能够自主找到处理问题的办法是儿童建立自信、拓展心智的良好途径,而后续情节的四次重复和细节差异,也给儿童读者留下了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相似问题的机会和更多想象空间。

小老虎处理问题的关键不是外来力量,而是自身的花纹。花纹既属于小老虎的一部分,又不是身体的主要器官;既是构成老虎本体的标志,又不会因它的有无而影响到老虎本质的丧失。这种介于“轻与重”之间的代价设计产生了微妙的效果:虽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但却在逐渐失去花纹的过程中模糊了自我的形象,直到小老虎在镜子前“突然觉得好冷”。

生活中需要重大牺牲以援助他人的时刻难得一见,而对自己绝对没任何影响的帮助也不易激发内心斗争,更常处于审慎衡量、迟疑难决境地的恰是这种“把所有的花纹都送人”的中级考验。这样的考验对于儿童读者更有现实意义和代入感,在他们不断扩展的人际交往圈中,非实质损害地支付某种代价(花纹)以帮助他人是常常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能否通过这关,则是儿童发展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一步。社会学习论者主张用树立范型(榜样)来培养亲社会行为,而慷慨献出花纹的小老虎正是孩子们生动亲和的范型。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发展儿童的利他行为、实现儿童的社会化。

无论利他行为背后动机如何,从原始的内群体互惠以增加生存几率,到现代社会提升人际关系、促成社会文明程度的上升,在施与他人援手的时候人们多少都潜藏着“我如此对待世界,希望世界也如此对待我”的回馈期待。而自我中心的特质决定了幼儿在考虑利他时有着更多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权衡。当幼儿读到受过恩惠的动物们纷纷送给小老虎他们自己的花纹,卡勒成为“这样一个世界上最美丽、最幸福的小老虎”时,孩子们应该是非常满意的,因为这回答了他们对于世界的叩问:“我帮助了你们,你们会怎样回报我?”

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尼采笔下的超人,只是给予,不需获得。卡勒帮助完别人,感叹真是“好渴”“好饿”“好冷”,这暗示施与者渴望得到他施与善意的世界的反哺,幸运的是动物们及时安抚了小老虎,作品给出了圆满的结局。正如惠特曼所写:“一个孩子朝前走,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当儿童读者读到这圆满结局,欣喜于卡勒的美丽与幸福时,他们在这世界中最初的冒险与试探也得到了光明的答案、满足了阅读期待——小老虎那绚丽的花纹将成为他们理解世界、应对人生的精神底色。因为他们明白,你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怎样对待你;他们也会像孔子所赞扬拯溺受牛的子路一样,促成这世界善的良性循环。

童年是个充满怀疑、限制和不确定的时期,小读者通过阅读,参与小老虎的冒险之旅,象征性地经历了一次对自我和世界的拷问,在不断克服自我怀疑和修正社会不测感中获得了一次成长的契机。当孩子们付出了原有的“花纹”换来新的“花纹”,他们的心智状态与人生形态亦从单一走向多元,趋向建构更好更丰富的自我。所以这不只是小老虎卡勒的冒险,也是所有兴致勃勃去探索世界、发展心智、不断确证着自己力量的孩子们的冒险。

- END -

蒲蒲兰,给孩子的童年留下最美的记忆。最新绘本、育儿经验、国际视野。行业资讯尽在蒲蒲兰绘本馆微信号。id:pupulan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