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亲子品牌网资讯正文

我期望孩子能被清晨的阳光唤醒而不是它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11-15 15:30:12  阅读:8545+ 作者:责任编辑NO。石雅莉0321

天使导读

时代在发展,不知不觉,我们对孩子的溺爱也在与时俱进,悄然“升级”。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了解自己到底在哪里溺爱了孩子,因为我们自己也已经沉溺于这些“高科技产品”的海水中……

1

最近从一个朋友那儿听到了一类叫做“电子教育产品”的东西。

这类东西非常先进,比如说,孩子不爱刷牙,那怎么办呢?他们研究出一种牙刷,里面会装有芯片,当孩子开始刷牙的时候,对面的墙上会出现一个小屏幕,里面显示出孩子的牙齿,指出哪颗牙齿没有刷到,然后孩子能够准确的通过指示刷牙。

再比如喝水,他们研发了一款带芯片的水杯,只要孩子们用这种杯子喝水,在孩子对面的墙上就会有一个屏幕显示,当孩子喝水的时候,上面的小鱼儿就会欢快地游泳。

我回家之后搜了搜网络,发现这样的教育产品还不少,就拿刷牙来说吧,已经有一类ap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们刷牙满两分钟,就是孩子们可以把牙刷扫描进程序,只要刷满两分钟,就会自动解锁一个卡通人物。

看着这些高新科技,一方面我当然觉得他们都很有创意,也能感受到他们是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做一些探索,但是作为一个“大龄”妈妈,我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劲儿。

是我不接受新潮吗?

好像不是这样的。

当那个朋友一脸沮丧地说:“这也许会产生一大批自闭症儿童。”

我立刻就明白了我的那种不舒服、不对劲儿、甚至于有些恐惧的感觉从哪儿来了。

这些高科技产品在“阻止”孩子使用自己的感官,在“促使”孩子快速地让自己“机器化”。

如果一个孩子连刷牙都要根据指示,喝水不是因为自己需要水而是因为一个东西而喝水,孩子将来如何用自身的感官系统而生活?

孩子擅长与电子媒体相处,而失去了与人相处的能力,这不就是自闭的先兆吗?

几年前,很多妈妈们都在讨论如何不再去溺爱自己的孩子,其实溺,就是淹没的意思,那个时候的讨论都是在用太多的玩具、零食淹没孩子。

而现在,溺爱也升级换代了,它的高级体现就是给孩子买一部更高级的游戏产品,用这些虚拟现实,淹没孩子,用这些看起来十分便利的科技产品,去阻断他们探索自我的机会。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了解自己到底在哪里溺爱了孩子,因为我们自己也已经沉溺于电子科技类产品的海水中了。

不信看看周围,是不是有很多年轻人在依靠手环或者app在提醒他不要久坐、站起来喝水?

2

惯常来说,我们会认为人是有五种感官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但事实上,人的感官丰富性是远远超过于这五种的,例如对温暖的感觉,对平衡的感觉,对自我的感觉等等。

简单说,人要有感觉,饿了要吃,渴了要喝,痛了要躲,冷了要穿,我们通过感官认知自己和世界,这是一种「主动行为」,而非「被动行为」。

完整的感官会塑造完整的人,是人之为人的基础,会让他们可以完整的去认知世界,进入世界;而感官封闭呢,则是感觉不到饿、渴、冷,也感觉不到美、丑、善、恶,甚至于感知不到“自我”、“他人”、“宇宙”。

我记得一位老师说过,我们教育孩子不要追求当下是否赢在了起跑线上,而是要看中年之后他的身心的健康,甚至要看孩子80岁时是怎样的。

教育不能是一个可以被快速消费的商品,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人。

很多觉醒的父母非常愿意带孩子去往大自然,而不会把孩子扔给一个电子科技类产品。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的孩子是不玩爸爸的高科技产品的。

硅谷的高知们不断地研发生产先进的电子科技类产品的同时,却把孩子送往一个没有电子科技类产品的学校,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次坐火车从外地回来,路上有一大家子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和妈妈还有一个小男孩。到了天津奶奶爷爷奶奶要下车了,小孙子舍不得爷爷奶奶,眼泪婆娑,奶奶也在一旁流眼泪。等奶奶下车了,然后爸爸迅速地把自己的Ipad给了自己的儿子,开始看动画片,孩子的吸引力就这样迅速被转移到了屏幕上。

一幕美好的情感的链接的画面就是这样被电子科技类产品迅速结束,想想真是可惜,一次多好的情感教育机会啊,就生生被电子科技类产品给阻隔了,电子科技类产品好像一把匕首,当机立断,分毫不差的切断了刚才的情感流动,而成人此时使用它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孩子“哭”而已。

当然我不会去绝对的排斥电子科技类产品,但我们应该思考把什么样的电子科技类产品引入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以及如何去使用这些产品。

如果我们不去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盲目追随商家的宣传,那么受害的就是我们的孩子了。孩子到底会发生怎样的伤害,不是这个当下可以发现的,有很大的可能是在几年之后或者若干年之后才能看的到,而到那时,就已经晚了。

3

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我希望她吃健康味道的食物,她能觉察出食物的酸甜苦辣,而不要把舌头溺于垃圾添加剂的味道中。

我希望她是一个会玩的孩子,而我能给到她的是那些有质感的玩具,比如木头的积木,羊毛的娃娃,一些有色彩的毛线或者丝绸。

我希望她用蜡笔或水彩画画,而不是用iPad画画,虽然iPad画出来比蜡笔水彩“效果”更好。

我希望她会和小朋友一起玩,而不是和电脑动画片里面的人物玩。

我希望她通过你自己的感觉来刷牙,来判断哪颗牙是否刷到和刷干净。

我希望她能察觉到自己是渴了还是饿了,天冷了是否需要添衣,天热了是否需要脱掉一件。

我希望她睡觉的时候,是因为困了而去睡,是因为睡饱了而醒来。

我希望她能被清晨的阳光唤醒,而不是手机里的app。

是时候需要让我们自己醒来了,在万千的变化中睁开眼睛,去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才能看到当下的世界。

如果说要去阻断这种电子科技类产品所带来的伤害,也许第一步,就是让我们重回自己的内心世界,跟自己的感官系统重新建立联系。

让我们自己先成为人,再避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机器。

-end-

孩子感官收到破坏、或者发展不平衡会导致许多异常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就算作为最亲近的人,也时常无法理解,常见的比如:

孩子明知道碰到桌角会疼,可每一次和桌角碰撞前,他还是跟看不见它一样,冲过去,然后被桌角撞到,疼得哇哇大哭。是不是觉得这行为有点莫名其妙?

和孩子一起去散步的时候,明明才走了不到5分钟,孩子却在一旁大喊“走不动了,要抱”。你该不会是觉得孩子没有意志力?

上学的时候,第二节课换了一个科目,孩子却还在做第一节课的事情或者走神,你该不会是觉得他上课不认真?

孩子前一秒还很开心的和身边的朋友述说早上遇见的事,但下一秒却变得暴躁,伸手去打对方。你多次制止,严厉教育,但还是经常发生这样的事。面对他人指责你“养而不教”是不是很苦恼?

......

你知道孩子的这些表现源于何处何时吗?

实际上,这些极可能都与感官发展不平衡有关。

【天使在线】特邀十二感官研究专家奥尔(Auer)博士带来十二感官系统视频课程,带领家长/老师认识自己、进入世界、进入孩子的内心。

在课程中,76岁的奥尔博士结合自己长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对十二感官的研究探索,让老师/家长更科学的解释孩子的各种行为根源,并提供相应弥补发展对策